时评丨德州355平方公里声环境“安静指南”出炉 为居民编织“安静防护网”

近日,《德州市中心城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调整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发布,覆盖德城区、陵城区、天衢新区共355平方公里区域,将城市空间划分为5类声环境功能区,明确不同区域的噪声限值标准。这既是对城市化进程中噪声污染问题的精准回应,更是由于近年来德州城市框架不断拉大、路网扩张、用地结构变化、2021年的声环境区划已跟不上城市发展节奏。根据《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要求,噪声区划原则上每5年调整一次,而随着《德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实施,中心城区范围扩大,原有区划与现状的“适配性”逐渐下降。数据显示,目前中心城区声环境区划面积从2021年的322.14平方公里增至355平方公里。城市发展不能以‘噪声扰民’为代价,科学划定功能区,才能让工业、交通、生活噪声‘各安其位’,新《方案》是防治噪声污染、强化执法监管的“说明书”,更是保障群众生活质量的“民生单”。

《方案》将中心城区声环境功能区每类区域都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噪声限值,从“安静角落”到“交通干线”各有标准,像给城市装上了“音量调节器”:1类区:“生活休憩核心区”,覆盖居民住宅、医院、学校、行政办公区等,比如德城区的多个居民集中片区、科教园区,昼间限值55分贝、夜间45分贝,保障日常休息与学习不受干扰。2类区:“商住混杂协调区”,以集市贸易、商业金融为主,或居住、商业、工业混杂的区域,如天衢新区的部分商圈周边,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在商业活力与居住安静间找平衡。3类区:“工业仓储专属区”,集中了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企业,像中心城区的工业园区,执行昼间65分贝、夜间55分贝标准,防止工业噪声向外扩散。4类区:“交通噪声防控区”,又分4a和4b类。4a类涵盖主干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轨道交通地面段等两侧区域,如德州多条城市主干道周边;4b类为铁路干线两侧区域。两者昼间均为70分贝,夜间4a类55分贝、4b类60分贝,为交通沿线居民“降噪护航”。从划分结果看,337.6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中,1类区62.58平方公里、2类区146.6平方公里、3类区128.42平方公里,占比分别为18.54%、43.42%、38.04%,与当前城市用地现状高度匹配。此外,4a类交通干线总长749.77公里,4b类铁路总长42.45 公里,织密了交通噪声防控网络。

《方案》不仅是“划线定标”,更关乎每个市民的日常生活和企业的生产经营。一方面明确“噪声边界”,明确划分昼夜时段,昼间6:00-22:00,夜间22:00-次日6:00。集镇区域统一执行2类区标准,乡村物流中心、工商业集聚地则按3类区管理,让农村地区噪声管理不再“无据可依”。另一方面,针对企业采取分类施策,标准“升则改、降不变”。对于位于区划调整区域的工业企业,《方案》给出“弹性标准”:若区域声环境类别升级(如从2类升为1类),企业需逐步整改达标;若类别降低(如从2类降为3类),则可继续执行原环评批复标准,既倒逼污染治理,又避免企业负担骤增。同时,《方案》明确生态环境、规划、城建、交通、公安等多部门需协同共管。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推广降噪技术、加强施工和交通噪声执法等措施,对工业、交通、生活、建筑施工等各类噪声“精准管控”。从前期200个监测点位的数据支撑,到征求10条部门意见并全部采纳,再到公示期零异议,新《方案》的出台经过了科学论证和广泛参与。随着《方案》实施,德州中心城区声环境质量将持续改善,为“宜居德州”再添“安静底色”。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来源|德州环境 编辑|董天力
审核|王贺 终审|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