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助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重获行走自由

74岁的李女士,前不久在家中卫生间不慎摔倒,右髋着地导致右侧股骨颈骨折,在外院完成右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因右下肢无力、疼痛难忍,连基本生活都难以自理。为寻求专业康复治疗,李女士来到德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德州市肛肠医院)康复医学科,经过四周时间的系统康复,如今已能借助助行架行走,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精准评估,为康复之路找准方向

刚入院时,李女士的状况不容乐观:右髋关节及膝关节疼痛剧烈,右下肢无力明显,活动严重受限,大小便都只能在床上解决。

康复治疗师顾越立即对李女士展开全面细致的评估,涵盖关节活动度、肌力、疼痛程度等多个维度。通过评估明确,李女士因术后活动受限出现肌肉萎缩。基于这些精准的评估结果,顾越为李女士量身定制了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科学训练,康复有“章”可循

“止痛是康复的第一步,只有疼痛缓解了,后续训练才能顺利开展。” 顾越介绍道。

第一阶段(第1周)

采用冷敷、磁疗等方法帮助李女士减轻疼痛。同时,指导她进行踝泵运动(勾脚、伸脚),以此促进血液循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医院的磁疗设备针对李女士体内有金属内置物的情况,能精准调整磁场强度和范围,避开假体位置,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第二阶段(第2至3周)

随着疼痛减轻,训练重点转向关节活动度恢复和肌力增强。从最初的被动关节活动,逐步过渡到主动抗阻训练。顾越耐心教李女士用健侧腿发力,慢慢完成翻身、坐起等动作,每一个动作都经过精心设计,确保在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恢复下肢力量。

第三阶段(第4周)

引入平衡训练和步态矫正。经过近3周的系统康复治疗,李女士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右髋关节疼痛基本消失,右下肢肌力也得到了慢慢恢复,便引入平衡训练和步态矫正,帮助李女士从依赖轮椅逐步过渡到独立行走。如今,李女士不仅能借助助行架行走,还能下床自主进行大小便,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

细节把控,让康复效果更稳固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顾越每天都会详细记录李女士的疼痛评分、关节活动角度、步行距离等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动态调整康复方案。同时,她还指导李女士的家属进行家庭康复,确保训练效果能够在院外得到延续。

手术成功只是治疗的开始,术后的康复治疗同样至关重要。德州市肛肠医院康复医学科凭借专业的团队、科学的方法和贴心的服务,帮助众多像李女士一样的患者重获健康,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

科室概况

德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德州市肛肠医院)康复医学科开放床位50张,科室拥有一支集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及康复护士组成的高素质专业医护团队。在康复治疗上,科室采用国内外先进康复理念和技术,配置先进康复理疗设备,结合中医传统康复手段,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康复方案,覆盖神经康复、骨伤康复、疼痛康复、儿童康复等多个领域。

先进设备

科室设有康复评定室、言语治疗室、作业治疗室、物理因子治疗室、康复大厅、蜡疗室、针灸推拿室等康复功能室。配备上肢功能训练仪、平衡评估与训练系统、认知康复训练与评估、气压弹道式冲击波治疗仪、无创针灸治疗仪、上下肢康复训练器、悬吊训练系统等,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康复服务。

疾病诊疗范围

神经康复:针对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患患者,通过运动疗法、电刺激、针灸、认知训练等综合措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骨科康复:为骨折术后、关节置换、脊柱疾病等患者提供早期康复介入,加速伤口愈合,增强肌肉力量,恢复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
疼痛康复:开展疼痛和疼痛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拥有脊髓电刺激、椎间孔镜、低温等离子射频等国内先进的疼痛治疗技术,同时拥有非有创冲击波治疗、肌触点针刺等先进的疼痛诊疗技术。治疗各种不明原因的复杂、疑难的疼痛,如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性疼痛、颈肩、腰腿疼痛,风湿、晚期癌性疼痛、术后长期疼痛 风湿、类风湿病性疼痛等。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见习记者|张丽娜 通讯员|李照起 徐莹 编辑|张丽娜
审核|滕璐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