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传承 | 齐鲁医院德州医院知名专家朱黎英:镜鉴仁心传薪火 以“镜”为刃护健康

编者按

守正创新,护佑健康。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践行“内涵式、安全式、和谐式”发展理念,高质量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征程中,一批批名医专家以精湛医术筑牢健康防线,以高尚医德诠释医者大爱,以清廉医风践行行业担当。为了展示医术、传承医德、引领医风,医院特开设【医脉传承】名医专家风采展示系列专栏。本专栏将聚焦齐鲁德医知名专家的从医之路,展现其深耕临床、传承创新的风采,彰显医务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和精益求精文化精神内核,引领齐鲁德医年轻一代医者们感召力量、传承精神,德馨于行、技精于勤,为推动区域内健康事业发展凝聚力量!

专家简介

朱黎英 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曾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进修。对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有较深入的研究,尤其擅长消化内镜诊断及治疗技术。曾担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消化内镜诊疗科主任、消化内科主任。

坐诊时间:周二上午(中心院区);周一、周四全天(新湖院区)

清晨七点半,齐鲁医院德州医院消化内科专家诊室的门已悄悄敞开,知名专家朱黎英正埋头整理病历。37年的坚守中,她在消化内科领域书写着老专家的深耕之路,为年轻医生树立起“专业精进”与“为民服务”的双重标杆。

岐黄初心 因热爱锚定方向

朱黎英回忆,1988年从山东医科大学毕业后,她便被分配到齐鲁医院德州医院(时为德州市人民医院)内科工作。“那时候医院只有大内科,没有细分专业,刚上班时所有内科疾病都要接诊,特别锻炼人。”朱黎英说道。那时的大内科包含心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血液等内科专业,值夜班的时候更是繁忙。“当年下夜班后给患者抽血的工作都是我们年轻医生来做,有时也练习打静脉针、肌肉针等,操作完这些后再跟上级医生查房、下医嘱等。”做完这一系列的工作后才能下班。

这样忙碌的日子持续了5年,医院迎来内科专业细分。被问及为何选择消化内科,朱黎英语气坚定:“没别的原因,就是打心底里喜欢这个专业。”最初,她曾在呼吸、内分泌、消化三个专业间犹豫,但想到消化内科有独特的内镜操作,这是当时另外两个专业没有的“动手环节”,而自己恰好喜欢“动手”,而且对内镜格外感兴趣,最终坚定地选择了消化内科。

镜下乾坤 用精准守护生命

分专业后,朱黎英便第一时间开始跟年长的医生学习起了内镜操作。“那时候不是现在的电子内镜,可以通过屏幕观看整个的内镜操作过程,当年用的是纤维内镜,需要将镜头贴近眼睛用肉眼直接看,学习起来难度还是很高的。”朱黎英感慨道。

纤维内镜很沉,老师教学时要在镜头上叠加套一个示教镜(目镜)让学生们同步看,这样转接后的镜子清晰度会变差,视野范围也小,这样的学习硬件导致学习速度漫长且艰难。“这个内镜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好操作,以前看老师操作觉得不过如此,但真的握在自己手里后,并不是那么‘听话’。”朱黎英说,最初学习时进镜子有两个位置非常难操作,一个是咽部到食管,一个是幽门进十二指肠。多次练习不顺利导致她陷入了自我怀疑,整宿地睡不着觉,但是内心的热爱还是让她坚持下来,迎难而上。她开始加班加点学习、练习,一点点突破技术瓶颈。

1996年2月,朱黎英迎来赴北京进修的机会,跟随消化及消化内镜领域郑芝田、林三仁等知名教授系统学习内镜操作。一年后学成回到医院后,她不仅能熟练开展胃镜工作,还实现了肠镜的独立操作。曾有一位做肠镜的患者让她印象深刻,这个患者是在回盲瓣(做肠镜的尽头)上有个病变,但是她当时仅进镜70厘米就看到了这个位置。“我的老师当时根本不相信,说不可能进镜这么短就能达到回盲瓣且看到病变,于是我的老师接过来镜子一看确实是回盲瓣上的病变。”她凭借自己独有的操作手法,让肠管在进镜的过程中自然套在镜身上,以最快且最短的镜子就准确地看到了病变位置。朱黎英说:“有人曾问我做镜子是什么感受?累不累,脏不脏?”但她说:“对于我而言,做胃肠镜是种‘享受’,这个过程像是拉手风琴,进镜时是肠管套在镜身上,就像合上手风琴,退镜时是一个皱襞一个皱襞被拉开,就像打开手风琴,一张一合像是一场艺术的‘演奏’。”那个时候还没有开展无痛内镜,给患者做镜子是否舒适全靠手法,这种精准的检查手法既缩短检查时间又能减少患者痛苦。

薪火相传 点亮后辈新征程

在朱黎英的家里,珍藏着一双患者亲手编织的手工拖鞋。送她这份礼物的是当时70岁的章女士,当时朱黎英通过系统检查诊断章女士患了结肠癌,但章女士却因为朱黎英年轻而心存疑惑,又辗转多家医院求医,结果仍与最初诊断一致。后来章女士去外科做了手术又进行了化疗,反应十分强烈。于是章女士的老伴受章女士委托来到门诊,希望朱黎英能去病房看看她。朱黎英即便知道章女士曾对她不信任,但还是立刻前往了病房,并协同外科医生调整了治疗方案,很快章女士的情况便得到好转并顺利出院。为表达对朱黎英的感激之情,章女士亲手编织了一双手工拖鞋,并将这双承载着谢意与信任的手工拖鞋送给了她。“从开始的不信任,到发自肺腑的感谢,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使命和担当。”朱黎英说道。

经过多年的磨砺,她深知技术是服务患者的底气,从医以来始终深耕内镜诊疗领域,2002年不仅率先开展了成人内镜下治疗,还同时开展了小儿肠镜及小儿内镜下治疗;2012年,开启了无痛内镜的新时代,做无痛胃肠镜从过去一个月只做30来个患者,到现在一天最多能做到170多个,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2016年,她带领科室率先开展了超声内镜检查术,填补了德州市的空白,让黏膜下的病变诊断更加深入;2017年消化道早癌筛查工作开始,朱黎英更是倾注心血,每天都带领年轻医生认真筛查每一位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理念要根植于每一位内镜医生的内心,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条生命,就能拯救一个家庭,成为每一位内镜人的追求和担当。”她总会这样强调。手把手教他们识别早期病灶的细微特征,把精准诊疗的“匠心”传递下去。

“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一群人的力量才无穷。”朱黎英不仅自己深耕专业,更把培养年轻医生当成重要使命,从理论讲解到实操指导,全方位帮助他们成长。“当年我就给年轻医生说,有我站在你们背后,你们尽管放心大胆去做,出了问题我替你们担着。”朱黎英认为,必须要成为年轻医生的“定海神针”,很多年轻医生不敢操作,或者独立操作时紧张得不行,这个时候她会站在他们身后,耐心引导,或者手把手亲自操作。就这样,年轻医生在她细心地指导下成长了起来。“多给他们一些关心,便不会觉得工作是冰冷的,多指点一个地方,他们会少走一点弯路。但归根结底,他们还是要多积累一些临床经验,打好基本功,无论何时都要虚心、踏实做工作,不断开展新技术。”这是朱黎英对年轻医生说的话。

如今,朱黎英在门诊依然保持着每天提前到岗、最晚离岗的习惯。她说:“只要患者需要,我就会一直站在诊疗一线,也希望能有更多年轻医生接过‘为民服务’的接力棒,在专业领域扎下根、沉下心,让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这既是一位消化内科专家的坚守与传承,也是她留给年轻医生最珍贵的“行医指南”。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李梦娇 编辑|张丽娜
审核|滕璐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