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天衢新区:定制创意在田间“发芽”

秋意渐浓,又是一年丰收在望。

但在天衢新区财金智慧农业产业园的玻璃温室内,“丰收”有了不一样的定义。在这里,番茄不止是农作物,更是可被精准“设计”的农产品。

一排排植株整齐排列,传感器与滴灌系统替代了传统的土壤,红、黄、橙、绿各色果实如宝石悬挂,每一颗都记录着从定植到成熟的全程数据。

消费者偏爱偏酸还是偏甜、追求果肉硬度还是软糯口感,都可以通过技术微调实现“定制”。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正在天衢发生的农业现实。

日前,园区刚完成新一批番茄苗的定植。技术人员将一株株幼苗栽入椰糠栽培槽,也栽下了对新一季收获的期望。

“我们卖的不仅是番茄,更是一份‘私人定制’的安心。”德州财金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薛林这样说。

实现“番茄定制”的关键,在于数据。温室内安装有685个传感器和1700多个控制器,它们每日产生超2000万条数据,精准调控水肥、光照与温度,如同为番茄打造了一间“数字舒适舱”。

“五分甜一分酸是西红柿的黄金糖酸比。”技术工程师付文琦介绍,为实现这一口感,系统会实时监测光照情况。当累积辐照达到每平方厘米100焦时,自动灌溉系统便在3分钟内为每株精准输送100毫升营养液,确保糖分稳定积累。

从定植到采收,番茄的生长全程处于智能环境控制与水肥一体化管理之下。糖度、酸度、硬度,甚至果实大小,皆可实现标准化调控。这也使得财金农业的番茄不仅品质均衡,更符合现代消费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个性化的新需求。

预计今年10月下旬,这批“定制番茄”将陆续成熟,进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地区市场,与多家新零售商合作,走向消费者餐桌。

财金智慧农业的探索,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推动了产业链的整体融合。园区已与本地商超、电商平台建立稳定合作,构建起了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直连通道,有效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

而这,也正是天衢新区发展创意农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新区以“智慧农业+特色产业”为主线,推动农业从“量产”到“质产”转型,由“传统”向“创意”升级。一批懂技术、善经营、有情怀的“新农人”正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成长,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从一颗番茄的“定制”,到一种模式的成熟,天衢新区正用科技与智慧重新定义农业,它不再只是“靠天吃饭”的传统行业,而是可精准调控、与消费端紧密相连的现代产业。

在这里,田野不仅是生长的土地,更是充满未来感的创新舞台。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潇 通讯员|韩哲 编辑|赵鑫玲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