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虾喽!”9月18日,庆云县中丁乡南美白对虾养殖场内,李新双手抓网,几人合力拉起,千余只南美白对虾在网窝中高高跃起。随手捞起查看,大小均匀、长须体白,一个个欢实地直蹦。


今年47岁的李新是腾顺水产养殖合作社负责人。该养虾场拥有17个养殖池,年投放虾苗600余万尾,产值400多万元,年利润超150万元。
养殖场位于甄家、张家、堤南刘3村交界处,过去是荒废的坑塘。中丁乡党委副书记郭庆水介绍说。曾有人整理土塘搞养殖,但因缺乏养殖经验,经济效益不佳,养殖塘一直闲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来,这个“三不管”的养殖塘成了“老大难”。
盘活闲置资产,发展特色产业。2020年,庆云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招引人才返乡创业作为重点。正是这个机会,在外漂泊的李新回村创业,他利用原有坑塘养殖南美白对虾。白对虾是海虾,在当地养殖需先攻克水土不服关,李新外出学技术,邀请专家合作指导,联系育虾苗基地。经政府协调帮助,他了解到博兴白对虾育苗基地,从海南运来虾苗,经过一段时间淡化养育,虾苗适应当地水质、气候后,再分到周边虾场养殖,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说干就干。修整、建池、蓄水……李新邀请专家驻场观察,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5年时间,从1个池子到17个池子,从几千尾到600万尾,废土塘实现华丽转身。“咱这水质咸度高,特别适合养虾,与其他地方相比虾的肉质更鲜美,且生长速度快、个大肥美,市场价达到了40元/公斤,畅销河南、江苏、北京等地,每年这个时候,客商上门等着取货。”李新开心地说。


盘活旧资源,带富一个村。养殖场建起后,不仅李新的日子越来越好,周边村群众也跟着发了财。“从虾苗到收获,我一直在养殖场务工,月收入在5000元上下,非常知足了。”今年71岁的甄家村村民甄崇尚是废土塘转变的见证者,也是受益人。他介绍,周边不方便外出务工有10人左右常年在养殖场打工,每年收获季节更是达到50人,平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
李新说,周边不少村的合作社找到他,想学习养虾技术,愿意联手把产业做大。“我愿意带动周边有意愿的养殖户进行养殖,计划把南美白对虾打造成为特色养殖名片。只有把产业做大做强,乡村才能发展得好。”憧憬着未来,李新激情满怀。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 | 马俊良 张圆圆 编辑 | 张志宁
审核 | 王贺 终审 | 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