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传承 | 齐鲁医院德州医院知名专家江丽:四十二载初心如磐 以仁术守护稚嫩生命

编者按

守正创新,护佑健康。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践行“内涵式、安全式、和谐式”发展理念,高质量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征程中,一批批名医专家以精湛医术筑牢健康防线,以高尚医德诠释医者大爱,以清廉医风践行行业担当。为了展示医术、传承医德、引领医风,医院特开设【医脉传承】名医专家风采展示系列专栏。本专栏将聚焦齐鲁德医知名专家的从医之路,展现其深耕临床、传承创新的风采,彰显医务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和精益求精文化精神内核,引领齐鲁德医年轻一代医者们感召力量、传承精神,德馨于行、技精于勤,为推动区域内健康事业发展凝聚力量!

专家简介

江丽 主任医师、教授,齐鲁医院德州医院知名专家、小儿科原主任、滨州医学院教授。毕业于山东省第一医科大学医疗专业,从事小儿科临床工作40余年,对于小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及疑难杂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坐诊时间:周三全天(新湖院区)

在医疗战线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患儿的康复为动力,日复一日地守护着生命的起点。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小儿科知名专家江丽便是这样一位将半生心血倾注于小儿科事业的医者。“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他们的健康牵动着所有人的心。”这是江丽常说的话,四十二年来,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用仁心仁术守护着无数孩子的健康成长。

初心如磐 从“工科梦”到“儿科情”

“我高考的第一志愿是工科,学医可以说是‘被调剂’。”江丽笑着回忆道。这个看似偶然的选择,却成为她一生事业的起点。“接触医学以后,我发现医学世界博大精深,越是深入钻研,越能感受到这个行业的神圣与价值,在学习与实践中,我逐渐爱上了这个行业。”谈起这些,江丽眼中闪着光。

当被问及为什么会选择小儿科,江丽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孩子们天真烂漫,不会说谎,病好了就会给你最真诚的笑容——那是对我最大的奖励。”一句话,道出她坚守小儿科四十二年的初心。在她看来,儿科医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看到患儿康复时绽放的笑脸。“尤其是那些还不会说话的小患儿,她们会用清澈的眼神和可爱的笑脸表达感激,这种纯真的感动是其他职业难以给予的。”江丽说道。

在四十二年的从医生涯中,江丽与科室医护人员一同经历了2002年的非典(SARS)、2009年的手足口病等重大疫情,无数次化险为夷的救治过程至今仍然历历在目。“那是一个手足口病合并肺出血的患儿。”她回忆道:“当时,手足口病合并肺出血的患儿在治疗期间需要依赖呼吸机气管插管进行辅助呼吸。”后来患儿的病情趋于稳定,但拔管时却遇到难题。

长时间依赖气管插管通气,患儿喉头部位出现了水肿,一拔管就会导致憋气,但不拔管的话孩子的病就没办法根治。面对这一难题,江丽带领主管医生决定使用雾化吸入辅助患儿呼吸,减少喉头水肿。“常规雾化吸入治疗一天都在三次以内,而针对该患儿病情的特殊性,我们准备了两台雾化吸入机,不间断地轮番交替。”江丽说道,不知道经过多少次交替后,患儿的呼吸困难症状终于缓解。在手足口病高发的那几年,通过这种持续的雾化吸入让多名患儿成功脱机,度过危险期,避免了重新插管或气管切开的严重情况。

“临床工作中,有很多救治过程都是惊心动魄、分秒必争的。”江丽感慨道,“但看到孩子们康复出院的那一刻,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值了。”

学科引领 推动儿科从“薄弱”到“精强”的蜕变

从医的四十二年里,江丽参与并见证了小儿科的跨越式发展,“我刚开始当小儿科主任时,小儿科只有两个病区,十几个医生,科室收治能力与患者数量并不匹配。”在她的带领下,小儿科由原来的两个病区逐步扩大到包括NICU、PICU在内的五个病区。她大力推进小儿科专科门诊的建设,开设生长发育、哮喘、儿童保健、癫痫及遗尿症等多个专病门诊,使诊疗服务更加精细化、专业化。“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健康问题需要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专科门诊的建设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患儿和家长的需求。”

“学科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江丽高度重视科室人员的专业成长,积极选派骨干赴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医院进修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才能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为患儿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通过她和科室成员不懈的努力,儿科专业被评为首批市级重点专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两年后顺利转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薪火相传 把“认真和责任”传给下一代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江丽常对年轻医生说的话。她认为小儿科医生最关键的素养是认真和负责。“孩子不会表达,全靠我们多看、多问、多思考。”她鼓励年轻医生脚踏实地,切忌“照本宣科”:“医学是实践的科学,要在病人床旁学真知。教材上没有的病不会治,那是万万不行的。”她更强调服务意识和换位思考:“不仅要治身体的病,也要体谅家属的心。对病人无论是病痛上还是经济上要换位思考。”

在临床教学方面,江丽有自己的独到方法:“我要求年轻医生遵循‘扎实的理论基础→临床实践→结合病人病情学习理论→再实践’的学习路径,循环往复不断提升。”她希望年轻医生能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因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才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小儿科医生。

四十二年春秋,江丽对小儿科事业的热爱与坚守未曾改变。她用听诊器聆听的,不仅是孩子们的心跳,更是生命的律动;她用双手守护的,不仅是患儿的健康,更是无数家庭的希望。如今,她依然奋战在临床一线,用爱心和专业守护每一个稚嫩的生命。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李梦娇 编辑|张丽娜
审核|滕璐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