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蝶变,一座新城:天衢新区向祖国报告

晨曦微露,天衢新区的轮廓在朝霞中渐次清晰。

项目工地上跃动的焊花,科技园区里清脆的键盘声与街头巷尾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共同织就了这座新城清晨的画卷。这抹跃动的“中国红”,不只是节日的点缀,更是这片热土上奋斗者共同的精神底色。

在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的实验室里,28岁的张明博士揉了揉酸胀的双眼,继续观察显微镜下的产品结构。这已是他和团队连续奋战的第十二个小时。“每次抬头看见窗外的国旗,就会想起导师的教诲,科研报国,从来不在口号,而在行动。”实验室的灯光将他的身影与窗外那抹红色重叠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不远处,市政府广场上,65岁的退伍老兵王爱国结束晨跑,望着迎风招展的国旗出神。“这红色,是我们那代人用青春守护的誓言。”他的目光追随着广场上举着小国旗嬉戏的孩童,眼角泛起温柔的笑纹,“不过你看,这颜色,终究是要交给他们的。”

这一刻,红色成了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连接着两代人的家国情怀。

时光流转,这片土地的变迁从未停歇。从三年前的阡陌纵横,到如今的高楼林立,天衢新区用“奋斗”二字书写着新时代的答卷。在先导半导体激光雷达项目工地上,投资促进部部长张勇站在施工对比图前感慨万千。

场景切换,天衢新区展现出另一番动人模样。体育公园里,《我的祖国》的旋律悠然响起,散步的市民驻足轻和,汇成一片温暖的星海。尚德社区书记刘伟见证过太多这样的温情时刻,她所在的社区住着不少新区的建设者,“他们常说,看着国旗,就想起新区成立初期的岁月”。

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红色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符号本身。外卖小哥的电动车上插着小国旗,穿梭在大街小巷;学校教室里,孩子们用红色剪纸拼出对祖国的祝福;工厂车间里,老师傅把国旗徽章别在工作服上……这些细微之处的“中国红”,共同绘就了天衢新区最动人的底色。

今日的天衢,创新的脉搏强劲跳动。

国家级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在新材料领域攻坚克难;智能制造工厂中,工业机器人精准舞动;创业孵化基地内,年轻创客们让梦想照进现实。

“发展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有温度的生活。”建设管理部部长李殿奎说。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三年来记录新区每个重要节点的笔记本,“它见证了我们从起步到发展的每一个脚印”。

从传统产业到创新高地,从老城区到现代化新城,天衢新区的蜕变是德州式现代化的生动诠释。这里的每一面国旗,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个人的奋斗只有融入时代洪流,才能绽放最耀眼的光芒。

国旗飘扬处,即是家国所在。当建设者在钢筋水泥间挥洒汗水,当创新先锋在实验室里挑灯夜战,当普通市民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他们都在用行动诠释:奋斗,是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

这片土地上的“中国红”,不只在风中飘扬,更在每个人的生命里扎根,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闪光,在每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奋斗中熠熠生辉。正如那位每天骑着插有国旗的电动车送货的外卖小哥所说:“每次回头看到飘扬的红色,就知道自己也在参与这座省级新区的建设。”

天衢新区的故事还在继续。在五星红旗的见证下,这座年轻的新区正以奋斗为笔,以创新为墨,在新时代的画卷上书写着更加精彩的答卷。而这抹鲜艳的“中国红”,将继续引领着奋斗者们,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创造新的奇迹。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潇 通讯员|韩哲 编辑|赵鑫玲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