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腹泻莫慌张 中医调护有良方 | 德州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育儿锦囊

在德州市妇幼保健院门诊中,常常看到家长们抱着无精打采的宝宝,焦急地问:“大夫,孩子一天拉好几次,吃了就拉,这可怎么办?”

腹泻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从中医的角度,一起来了解它、应对它。

宝宝为啥总腹泻?中医这样看

中医将小儿腹泻称为“泄泻”,根本原因在于宝宝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宝宝的脏腑娇嫩,尤其是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健全,就像一棵刚刚破土的小苗,需要细心呵护。一旦喂养不当(如过饱、过饥、生冷食物)、感受外邪(如着凉、感染病毒细菌),或受到惊吓,都容易导致脾胃受伤,运化功能失调,吃进去的水谷精微无法被正常消化吸收,就会和水湿混杂在一起,“水反为湿,谷反为滞”,顺着肠道而下,形成腹泻。

简单来说,腹泻的本质是脾胃功能出了问题,是身体在“排湿”、“排滞”的一种表现。

分清类型,对症调理才有效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不同类型的腹泻,调理方法大不相同。家长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初步判断:

风寒泻:着凉了

特点:大便清稀,带有泡沫,臭味不大。宝宝可能伴有腹痛、发烧、怕冷、鼻塞、流清鼻涕。
核心问题:寒邪湿邪困住了脾胃。

湿热泻:吃“热”了或感染了

特点:腹泻急,次数多,大便稀水样或蛋花汤样,气味臭秽,肛门周围发红。宝宝可能烦躁、口渴、小便黄少、高烧。
核心问题:湿热之邪侵犯肠胃。

伤食泻:吃伤了

特点:大便稀溏,夹有未消化的奶瓣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宝宝伴有腹胀、腹痛(哭闹)、哭闹后腹泻,泻后痛减,不想吃东西。
核心问题:食积停滞,脾胃运化不及。

脾虚泻:脾胃虚弱了

特点:腹泻时间长,时好时坏,吃完就会有排便现象。大便稀薄,夹有不消化物,颜色偏淡。宝宝面色发黄、精神不振、消瘦。
核心问题:脾胃长期虚弱,无法正常运化。

家庭护理核心:防脱水护脾胃

宝宝出现腹泻症状后,补液是第一要务,无论何种腹泻,防止脱水至关重要。首选口服补液盐Ⅲ(复方制剂,由氯化钠、枸橼酸钠、氯化钾、无水葡萄糖四种成分组成),能有效补充电解质和水分,或可以喝电解质水,但不要只喝白开水或糖水。

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为主。腹泻期间,辅食宝宝可暂停肉蛋,改为米粉、烂面条、焦米粥等。母乳喂养可继续,但妈妈需饮食清淡,避免油腻、甜食、生冷水果。

臀部护理要精心。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宝宝臀部,轻轻蘸干,涂上护臀膏或德州市妇幼保健院科室研制的“紫草膏”,防止“红屁股”。

何时须立即就医?

如果宝宝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口唇干燥、眼窝凹陷、哭时泪少(脱水征兆)、呕吐频繁,无法进食进水、腹泻次数极多,量很大,或大便带血、高热不退等任何一种情况,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小儿腹泻,重在调理。德州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运用穴位贴敷、小儿推拿、艾灸、揿针、耳穴压豆、中频脉冲治疗、中药沐足等绿色疗法,为宝宝调理脾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仅止泻,更助成长。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李迎夏 编辑|张洁
审核|滕璐 终审|李玉梅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