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天下——天南地北德州人】佛山安谷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再星:从军营战商海 闯出新天地

9月28日,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报告厅内,佛山安谷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再星将公司生产的智能防护用品送到学生代表手中。捐赠的1050套总价值157.29万元的智能防护用品,不仅承载着他对家乡学子的关爱,更凝聚着他从军营走向新材料研发“战场”近10年的坚守和突破。

当天,安谷公司与德州文旅集团、天衢建设发展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安谷智能体育装备项目落户德州。“落叶总要归根,在外打拼多年,总想有机会回馈家乡,这次通过招商引资,将新项目落户德州,助力家乡发展的同时,依托德州优越的区位交通和产业政策,深度辐射长江以北地区市场。”刘再星信心满满。

军旅淬炼

十余载磨砺铸就人生底色

1973年,刘再星出生在乐陵市寨头堡乡的一个普通农家。中专毕业那年,怀着对军营的向往,他毅然报名参军,被分配到湖南衡阳,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军旅生涯。

“刚到部队时,我就是个毛头小子,浑身充满了干劲儿。除了常规训练,也深知知识方能改变命运的道理。”刘再星回忆道。他白天完成本职工作,晚上挑灯夜读,用3年时间自学完高中全部课程。功夫不负有心人,入伍第三年,他成功考取了军校。

军校毕业后因为工作需要,刘再星从基层单位调到后勤部军需部门,负责军需被装管理工作。在这个掌管着服装鞋帽、帽徽肩章等1200多种军需物资的岗位上,他展现出管理才能。“每个军需品都关系到官兵的切身利益,必须做到精益求精。”他创新性地建立了一套精细化管理体系,被广州军区评为“红旗保管员”,并在业务和军事比武中表现突出。

2000年,怀着对军营的不舍,刘再星转业回到老家。新工作出乎他的预料。他被分配到了乐陵一所乡镇中学任教,最多的时候同时教7个班级,每天8节课排得满满当当。“那时候月工资二三百元,几乎全都用来给学生买奖品了。”他笑着说,每当学生考试成绩进步,他就自掏腰包奖励名牌运动鞋、书包等,“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笑容,我觉得一切都值了。”

尽管只教了1年多时间,却与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结婚时,曾经教过的学生和同期任教的老师都自发前来参加婚礼。我特别感动,这比任何奖项都珍贵。”刘再星动情地说。

创业长征

“六年磨一剑”造出新材料

2002年,受泰山集团董事长卞志良的邀请,刘再星入职泰山集团人事部。在这个新岗位上,他再次展现出超强的学习能力,在职期间牵头完成了集团环保认证等重要项目,职位有了很大提升。其间,他参与接待了来自巴基斯坦、朝鲜等国的代表团。“这些经历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他说。

然而,3年后,已在企业站稳脚跟的刘再星再次做出令人不解的决定——南下广东。“在广东有一大批战友,他们邀请我去一起发展。”谈及这次转折,他坦言是战友情谊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打动了他。

在广东佛山,他与战友一起从事军工材料生产,月薪飙升到了一万多元。但刘再星并不满足于此。2016年,在几位战友的支持下,他做出了人生中最重大的一次抉择:创业研发新材料。

“老领导对我说,既然你有军需品管理经验,又有军工厂资源,何不往材料领域发展,研发更加先进的材料用于军需品生产。”在老领导的鼓励下,几位战友凑集了600多万元启动资金,支持他组建实验室,主要研发缓震防伤新材料。

创业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在佛山一个工业区内,他租下300平方米的实验室,带着最初仅有三人的团队,开始了漫长的新材料研发历程。“那真是‘六年磨一剑’。”刘再星感慨道,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前路漫漫根本看不到希望。研发人员走了一批又来了一批,最初的工作人员走得一个不剩。

“到了第三年,钱花了200多万,一点成果没有,可谓是灰头土脸、狼狈不堪。真的想要放弃,但放弃了该怎么跟战友们交代。”刘再星说,“艰难的时候是军人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支撑着我,是战友们鼓励着我。”

第四年,刘再星发现,虽然已经掌握了缓震防伤材料的基础配方,但始终出不了成果,关键问题出在了催化剂上。他们买来上百种催化剂,逐一做实验,筛选出最优配比。“眼药水瓶大小的一份催化剂就要上万元。搞研发不仅要耐得住寂寞,更是真金白银往里面砸。”到了当年底,研发终于有了雏形,但性能还有待提升。

第六年,累计投入500多万元,IPM(Intelligent Protection Material智能防护材料)第一代终于问世。2022年5月,佛山安谷新材料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

德州布局

智能防护北方基地启航

新材料问世,正待大施拳脚之时,刘再星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福建泉州鞋业发达,当他带着团队去鞋厂谈合作时,却被拒之门外:材料是好材料,但价格太高,植入鞋子不现实。还有业内人士直言:“想在材料领域做大做强,太难,不如换个赛道直接做产品。”

刘再星将新材料植入鞋垫,不仅大幅降低成本,而且很好地起到减震防伤的效果。目前,安谷公司与国内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关系,每年供应大批缓震防伤鞋垫。

随着公司发展,赛道逐步拓宽,产品从缓震跑鞋、防护头盔、防护服等人体防护领域,扩展至物品防摔、军警防护、工业减震等多个领域,产品品类增至百余种。新材料研发同样没有止步,目前,IPM已经更新了十几代,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

“产品性能在不断更新,最近一次接待来访时再次刷新了纪录。”刘再星介绍,原本现场设定的试验场景是5公斤的铅球从1米高度自由落体,砸向缓震防伤鞋垫下2毫米的玻璃,玻璃不碎。但当天工作人员拿来的却是1毫米的玻璃,刘再星只能硬着头皮砸,玻璃依然没有碎。

正是基于产品的良好性能,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防护服内置材料,比亚迪汽车座椅的减震材料,都采用了这项技术。

同时,公司还联合科研院所的知名眼科专家,研发了远红外硅等纳米复合材料技术,植入眼镜框中,可用于预防近视、缓解眼疲劳、干眼症等症状,并取得了医疗器械生产资质。在佛山,安谷公司与20多家眼科医院建立了深度合作,并将远红外纳米材料广泛用于预防青少年近视,企业营收逐年增长。

这些年,虽远在佛山发展,刘再星一直心系家乡发展,与家乡保持密切联系。去年,安谷公司与德州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缓震材料研究,研发运动防护系列产品。今年7月,在德州文旅集团的大力支持和德州招商引资政策的推动下,安谷(山东)防护器材有限公司正式落户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

“家乡对公司发展给予了很大支持,不仅免除了3年房租,还享受到了保姆式服务。”对于新公司的发展,刘再星有着自己的规划,德州有着优越的区位交通、产业政策,新公司可以作为安谷长江以北地区的研发和销售基地,深度辐射京津冀、环渤海及东北地区市场,全面提升IPM技术在北方健康防护领域的应用与成果转化能力。

“第一年,完成团队组建与实验室建设,推出3至5款核心产品试销;第二年,实现重点产品线量产,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建立区域分销网络;第三年,形成全品类供应能力,打造2至3个细分市场领导品牌。”刘再星干劲儿十足地说,新公司预计能为德州贡献近百个就业岗位,年销售额达到8000万元至3亿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记者|尹晓燕 路龙帅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