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上午10点,位于德城区天衢工业园的凯盛晶华玻璃有限公司5G智能工厂内,偌大的车间看不到一个工人,一片片特种玻璃通过辊轮向前“流动”,经过数十台机械手臂降温、切割等自动化程序后陆续下线。
“这条生产线是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的最新成果,它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第二代浮法玻璃技术装备,通过大数据技术优化工艺流程,实现了全线数智化和精益化管控。”凯盛晶华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长田文顺介绍。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市开展技改焕新行动,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因地制宜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了技改项目接续实施、产业良性发展的态势,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注入了新动能。
数字赋能 向智能化要效率
传统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数字化转型是必经之路。在夏津县新时兴纺织有限公司,数百台精纺机器飞快运转,赶制来自各地的订单产品,多个摄像头实时监控生产流程。
“我们通过数字化改造,完成了生产全流程的可视化、精细化管理。过去生产以大批量、单一化纱线为主,改纺其他品种需要停机重新调整生产工艺和流程,费时费力不说,纺出来的成品很难精确控制产量。有了订单管理系统后,之前不敢接的小批量订单如今也能轻松拿捏。”公司生产厂长栗春军介绍。
纺织服装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夏津县拥有166家纺织企业,纱线年产能超过40万吨,占全市半壁江山。当地引导企业以新技术改造促提升、以数字化智能化促转型,全县纺织企业设备自动化率实现75%以上,用工下降到每万锭30人以内。
“德州制造业基础雄厚,传统产业占比高,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大意义。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修课。”市工信局局长孙洪魁说。
我市深入实施“工赋德州”专项行动,分行业召开纺织、食品、化工、高端装备等产业数字化转型现场推进会,邀请专家以问题为切入点为企业答疑解惑。
高效稳定的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决定了企业转型的速度与深度。
市工信局聘请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中纺联专家为数字化转型首席顾问,建立了数字化转型专家智库,结合我市制造业企业实际,精准制定个性化转型方案。实施“百名首席数字服务官进千企”工程,遴选具备数字化转型技能的专业人员,与企业一对一匹配,当好参谋助手。
政企合力推动了全市智改数转由点上示范走向面上推广。据统计,目前我市已培育省级“数字经济总部”5个、“晨星工厂”271家,数量列全省第1位;DCMM贯标试点企业184家,数量列全省第3位。
技改助力 向绿色化要动能
9月10日下午3点,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酰胺原料优化升级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加紧施工,部分设备进入吊装阶段。“这是今年新上的技改项目,通过发挥聚酰胺产业平台和技术优势,巩固碳六产业链和尼龙新材料产品群综合竞争力,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和柔性联产。”公司总经理祁少卿介绍。
在祁少卿看来,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实施技术改造、工艺革新是化工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渠道。基于此,该公司每年技改投入在5亿元以上,去年他们实施了46个技改项目,产生综合效益10亿元。今年计划再实施60余个技改项目,进一步做强产业平台,巩固行业领跑优势。
在华鲁恒升尿素车间,技改贯穿了生产的始终,他们利用尿素装置的低调水低位热能,将反渗透岗位水温加热到30℃左右,每小时可回收热量1560万卡;对蒸发工艺冷凝液优化利用,每年可节约蒸汽3.8万吨;针对中压分解热量利用不充分的问题,通过工艺核算后进行技改,每年可节省蒸汽4万吨……持续的节能降耗,巩固了尿素产品市场竞争优势,成为企业的“利润担当”。
技改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如何帮助企业破除技改路上的“拦路虎”?我市通过政策集成加力,强化要素保障,为企业提供精准帮扶:
制定《工业技改提级行动计划(2024—2025年)》,围绕机械、化工、食品、轻工、建材、纺织服装等重点产业,“一业一策”制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方案。
实施“千项技改、千企提升”工程,建立健全技改项目梯次培育机制,从谋划、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实行全周期项目建设管理。今年以来,175个省技改导向目录重点项目开工154个,开工率88%;谋划储备过亿元技改项目71个。
开展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储备项目申报,上报储备项目709个,总投资2092亿元。发布近2万台、投资规模185亿元的“设备更新供需清单”和85项产品方案,引导企业加快设备更新。
强化金融支持,优选49个项目列入第一批项目融资需求“白名单”,2个省级重点技改项目获银行信贷支持3.7亿元,7家企业获省级“技改专项贷”贴息,130个项目入选工信部第一批再贷款项目清单。
创新驱动 向高端化要品质
呵护心脑血管、营养不油腻的原生子叶油、高油酸子叶油,好喝又健康的高纯度蛋白饮料,从植物中萃取的绿色洗护用品……步入禹王生态食业有限公司展厅,琳琅满目的产品展示着科技创新赋予大豆的“七十二变”。
“大豆浑身是宝,吃干榨净能‘变身’70余类百余种产品,身价几百倍、几千倍增长。科技创新让我们不断延伸产业链,持续向高端攀升。”公司总经理李顺秀说。
作为我市食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禹王生态牵头成立国家大豆精深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以大豆加工技术创新为引领,带动大豆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形成了“大豆育种—种植基地—加工制造—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他们还将产业链延伸到医药领域,从大豆乳清水中提取出的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可作为口服胰岛素的关键辅料,1吨大豆可提取1公斤,在美国同类产品的售价达到每克750美元,实现了从论吨卖到论克卖的蝶变。
在传统产业中孕育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我市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突破一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搭建科技企业服务“云平台”,建立企业三级培育库,积极培育科技型企业。
我市实施科技创新平台筑基攻坚行动,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梯次培育体系,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实施科技人才赋能“十百千”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每年组织一批高层次人才赴10家科技领军型企业、100家高新技术标杆型企业、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合作,帮助企业凝练技术需求、开展科技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21家,其中国家级平台33家,省级平台388家;选派60名高层次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帮助企业凝练技术需求25项,开展技术攻关12项,共建创新平台12个,转化科技成果11项。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唐晓颖 通讯员|苗世彬 编辑|密霖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