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是加快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关键一招”。市委十六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突出抓好系列集成改革”,引导全市上下大胆闯、大胆试,通过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内生动力、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为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我市积极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中心院区一期已投入使用。 记者 王志伟 摄
2024年以来,全市各地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改革创新精神拓展发展空间、增创发展优势。
作为德州市体育产业链链主企业,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拥有国内外专兼职研发人员1000多人,参与制定国内国际行业标准200多项,实现了从做产品到做品牌再到定标准的跨越。
如何把比较优势巩固为竞争优势?在该公司董事长卞青峰看来,靠巩固现有市场,实现量的积累还不够,需要在更大层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有关部门引导,链接更多人才、资金等资源,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角,才能在更高端的市场更长久地站稳脚跟。”卞青峰说。
为推动企业跃向市场竞争更高层面,我市聚焦重点领域,以更大气魄和力度纵深推动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方面,深化链长制改革,精准构建产业链推进机制,深入谋划产业发展路径,以链式思维推动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德州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链。另一方面,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科教产协同创新共同体,深化数实融合发展机制。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市科技局局长井为民表示,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我市坚持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重点,每年遴选一批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强、应用面广的关键核心技术,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形成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突出抓好系列集成改革,涉及众多领域。我市围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找准改革发力点和突破口,努力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行动,集团化办学率达100%;深化“三医联动”集成改革,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启动运营;开展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行动,基层诊疗量占比居全省首位;深化扩大农村劳动力集成改革,创新设立“零工超市”“零工驿站”等服务网点860余个,改革经验入选“中国地方就业创新事件”。
除此之外,全市各级坚持聚焦系统集成、统筹谋篇布局,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等领域的20余项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集成改革事项扎实推进。2024年新争取省级以上改革试点271项,其中国家级试点66项。
——当好全省对接京津冀桥头堡。深化对接机制,探索推进鲁冀边界合作。建设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打造黄河、大运会“两河牵手”德州品牌;
——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新机制。深化“吨半粮”生产能力集成改革,成功入选全国整地市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性粮食生产促进条例,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吨半粮”示范区;
——打造对外开放新机制。创新制定电商人才发展若干措施,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区。畅通国际互联通道,德州国际陆港获批启用,中欧、中越等国际班列成功开通;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统筹实施“一把手”营商环境项目,15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场景上线运行,入选全省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改革试点,实体企业数量增长率全省第一。
“会议对我市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安排部署,我们将突出制度创新、集成突破、试点探索、典型引路,把市委工作要求贯彻到改革发展各流程各领域,做精做细改革施工图、路线图,着力激发高质量发展原动力。”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改革办副主任刘荣青表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王志伟 王金刚 通讯员|李禄超 编辑|密霖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