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大会发言 | 德建控股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马志新:推进城市更新 赋能城市蝶变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近年来,我市先后实施了新湖片区、沟盘河片区等一批城市更新项目,通过拆旧建新,扩容提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2023年,公布实施《德州市(中心城区)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2-2035年)》,为城市更新指明了方向。但工作中还存在着系统性不够、群众获得感不强、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更加注重统筹协调,让组织推进更有力。一是完善横向衔接的统筹协调推进机制。厘清部门权责边界,明确从城市体检、规划编制,到项目建设、后期运营等全生命周期的责任分工,构建各职能部门全面参与的协同机制,实现城市更新全流程畅通。二是健全科学有效的城市体检评估机制。推进“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工作机制常态化,细化体检内容、评价标准,通过体检,找准城市更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发掘城市更新的潜力和特色。强化“市—区—街道”三级联动,探索“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巩固提升”的全过程管控推进机制。健全社会公众满意度评价和第三方考评机制,推动城市更新实现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三是构建专业高效的城市更新实施机制。探索城市更新的标准化体系,研究制定技术标准、规范导引,明确统一的审批流程。坚守本土特色,精细化推动更新“盆景”变“风景”,让越来越多的老街巷变为新地标。

二、更加注重贴近民生,让社区居民更有感。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穿新衣、戴新帽”,需要通过系统性改造,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一是优化完善社区商圈业态布局。从服务居民生活及合理分配资源的角度出发,分类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发展“一店一早”,补齐“一菜一修”,服务“一老一小”,优先配齐便利店、早餐店、菜市场、药店、快递站点、维修处等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保障类业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感受烟火气。二是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便民生活圈。推动便民生活圈数字化转型,引导社区商业主体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场景。建设线上平台,开发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务小程序,为居民提供即时消费便利,让居民真正享受到“近在咫尺”的便捷生活。三是加快发展品质提升类业态。鼓励知名品牌、连锁企业下沉社区,完善社区商业设施布局,因地制宜发展运动健康、休闲娱乐等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品质提升类业态,实现“便民服务+生活服务+社交活动服务”功能集成,满足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把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成“幸福圈”。

三、更加注重文化融入,让城市更新更有质。挖掘历史资源,保留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留住城市记忆,在盘活存量、创造内需、吸引流量上下足功夫,将文化元素融入城市更新。建立历史文化旅游街区的IP矩阵,为研发创新、消费升级、设计创意产业发展提供高品质空间。遴选一批示范街区,给予政策支持,推动历史文化旅游街区转型升级,打造属于德州人的“798”(北京)、“老场坊”(上海),让更新更有温度、城市更有质感。

四、更加注重多元投入,让资本撬动更有效。明确城市更新项目的投资回报预期,通过投融资配比的形式加大支持力度,优化城投与社会资本方的合作机制。通过项目的资源、资产、资信、资金“四资”贯通,构建政府和市场“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综合成本收益平衡模式。坚持各方资源统筹“一盘棋”,做好空间资源的总量、存量、增量与质量的系统谋划、协同推进,实现空间开发、资源盘活、价值挖掘、改造提升、服务配套、投融资运作、业态更新、品质迭代等方面的整体联动,全力推进城市面貌蝶变焕新。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张志宁 刘振兴 编辑|崔广旭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