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人大常委会立足职能定位,通过立法保障、监督问效、调研赋能“三驾马车”协同发力,为新时代侨务工作注入新动能,推动侨力资源成为城市开放发展的新引擎。
侨有所呼 法有回应
“孩子2023年就要中考,可全家因为户籍问题发愁,没想到市人大调研组带着调查问卷走进侨胞之家,帮我们解决了问题。”2022年夏,温哥华侨胞张女士的焦虑被写进德州市人大常委会的调研报告。这份记录着多个“侨忧”的报告,推动《山东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落地。
市人大常委会紧扣华侨权益保护痛点,在《山东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立法过程中,开展“全链条”调研,针对华侨持护照办理事务的效力、财产权益保障、子女教育资源获取、就业机会与社会保
险权益享有等民生关切,走访侨胞、侨眷200余人次,收集128条侨情民意。
2023年1月1日《山东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条例》采纳吸收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华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5项建议。
问题清单变“幸福账单”
翻开市人大常委会民侨外委的督办台账,陈先生的感谢信尤为显眼: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随人大代表直抵企业,现场帮扶解决涉外执照变更难题……
这得益于“侨事直通车”监督机制。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侨胞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创新“侨事直通车”监督机制,推动解决侨胞就医、入学、投资等12项“关键小事”。
市人大常委会先后组织开展了侨务工作视察以及涉侨“一法两条例”执法检查。在视察和执法检查过程中,重点聚焦侨界群众高度关注的侨胞身份认定、证件便利化应用、投资权益保护等热点难点问题,展开全方位、深层次的监督。检查组人员深入基层,走进侨胞、侨眷中间,通过实地查看、查阅资料,面对面与侨胞、侨眷交流,收集意见和诉求。
对于在监督过程中发现和收集到的问题,经过梳理分析,形成具可操作性的审议意见。同时,建立闭环运行机制,持续跟踪督促落实,确保每个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
每次市人代会期间,市人大常委会对收到的涉侨意见建议,都会组织人员进行分析研究。对于能够直接协调解决的问题,通过与市直部门召开座谈会等方式,现场交办,力求及时解决。对于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工作人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提出意见建议,推动部门按照法定程序和规定时限,做好对代表的解释说明工作。
3年来,该机制已转化12个问题清单为“幸福账单”。
以“侨”为桥 促进双向奔赴
走进位于德州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德州·东盟国际化政务服务专区,在“智慧侨务”平台上,30家东盟在德企业、8家德州出海企业动态尽在掌握。
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及我市打造对接东盟支点城市,深入思考如何充分发挥海外侨胞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并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在调研过程中,通过与海外侨胞、侨商侨企及专家学者深入交流,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包括支持侨商侨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对接东盟开放合作工作机制,为侨胞回国创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促进双方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高效配置,持续推动产业合作和人文交流等。
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调研报告中的建议高度重视,积极研究落实。出台多项对接东盟的服务措施,深耕与东盟国家产业合作、人文交流和经贸往来;举办了中国(山东)—印尼投资贸易与文化旅游交流周、东盟投资推介会—走进德州、中国(山东)—东盟中小企业合作发展大会等活动;积极“走出去”,在东盟十国举办30余场商务对接活动,累计签署92个项目,签约总金额逾40亿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王露 通讯员|张键 编辑|崔广旭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