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山东禹王生态食业有限公司的植物肉研发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反应釜中翻滚的植物蛋白浆液,全力推进植物肉加工关键技术应用研究。这是企业联合国内20余家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担的“植物肉加工技术装备及其产品创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该项目成功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禹王生态食业的研发实践是德州科技创新的一个生动缩影。
五年来,全市研发投入从75亿元攀升至115亿元,增幅54%;高新技术企业从349家增加到1000余家,实现三年倍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由43.4%升至58.3%……今天的德州,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绘就一幅壮丽的科技强市新画卷。
创新体系日益完善,系统思维构建全域创新生态
“以前企业搞研发,总感觉单打独斗,现在政策、平台、人才环环相扣,创新有了坚实后盾。”德州欧瑞电子通信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王恩峰表示。五年来,德州以顶层设计为引领,以平台建设为骨架,以系统思维构建全域创新生态,将创新体系建设作为科技腾飞的基石。
在顶层设计层面,我市高规格组建市委科技委员会,召开全市科技大会,先后出台 “科创十条”和科技强市建设实施意见,配套制定23项实施细则,构建起覆盖技术攻关、企业培育、平台建设、成果转化、金融赋能等全链条的“1+1+N”政策体系,为全域创新划定清晰路径。
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的关键载体。“十四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64家、市级平台1310家,这些平台犹如一个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各类创新要素汇聚。齐河县和德城区先后获评省科技创新强县,齐河高新区成功晋升省级高新区,全市形成“1家国家高新区+1家国家农科园+1家省级高新区+1家省级农高区”的多维创新载体网络,促进了区域创新协同发展。同时,全社会研发投入也实现大幅增长,突破115亿元,5年增幅达54%,充足的资金投入为科研项目开展、创新平台建设以及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创新活力持续增强,科技动能助推产业提质
“登录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平台,填写研发投入、科技成果等信息……”近日,在德州市旭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德城区科技局工作人员正在指导企业填报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信息。针对像旭隆这样具备技术潜力但缺乏申报经验的企业,我市实施“梯度化培育、差异化指导”策略,上门帮助企业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指导企业修改完善申报材料。
五年来,德州通过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让创新主体从“单打独斗”变为“雁阵齐飞”。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较2020年增长了2倍;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665家,较2020年增长了2.5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升至58.3%,较2020年提高了14.86个百分点。我市落实惠企政策资金超过1.4亿元,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超45亿元,引进转化科技成果560多项。
在人才引育方面,德州同样成果丰硕。“十四五”以来,我市深入开展科技领军人才攻坚行动,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6人、省级19人,引进外国专家313人,入选外专人才项目21项,全市省级以上重点人才达到1900人次。今年,新入选“海外工程师”8人,居全省第5位;1人荣获省政府“齐鲁友谊奖”。常态化组织校企合作、成果对接等活动百余场,推动全市500多家企业与287家高校院所达成产学研合作739项,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持续动能。
创新拓展引才路径,布局建设集成电路、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人才飞地”10家。实施科技人才赋能“十百千”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选派159名高层次人才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协助技术攻关51项、共建创新平台26个、转化科技成果34项。去年,济南大学教授陈乃建到庆云县大国重器自动化设备(山东)股份有限公司担任“科技副总”。他发挥自身从事机器人运动规划及运动控制、机器视觉与人工智能识别、仿生四足机器人自适应控制等研究方面的优势,助力企业增加销售收入690余万元,有效提升了企业的智能化制造水平。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关键技术赋能产业升级
“由我们牵头联合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实施的‘智能生姜复式播种机与联合收获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是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获批无偿扶持资金955万元,直接用于攻克技术难题。”10月15日,乐陵市山东思代尔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台台崭新的机械装备正在加紧组装。
企业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突破高速双圆盘刀精准切秧等技术难题,研制出1种自走式生姜收获机样机,一次性可完成生姜的挖掘振动、姜秧姜块分离、姜块输送装箱等功能,相关技术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技术攻关作为打通产业堵点、引领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组织实施市级重大科技项目21项、重点研发计划110项,23个项目入选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15个项目获中央引导地方资金支持,累计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200多项,争取资金超7.8亿元。今年以来,我市科技创新持续发力:6个项目获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立项;德润食品的“高抗逆红枣优质种质资源创制与示范”项目获省农业良种工程立项;29个项目入选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累计争取项目资金超6500万元。
在关键技术突破上,我市成果频出。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德州普利森机床有限公司研发出超精密深孔钻镗数控机床;集成电路领域,山东有研艾斯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研发了12英寸集成电路用大硅片;医疗器械领域,山东百多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研发的完全可降解锌合金支架……众多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我市加快构建中科德州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用好“山东科技大市场”等平台,常态化开展成果对接活动。同时,深化“1+2+3+科技金融+人才”转化模式,健全成果评价与风险补偿机制,切实降低转化门槛与风险,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科技强市建设持续赋能。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刘勇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