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实现政府公物仓三级跨级联动 |创新共享共用模式盘活闲置国有资产,1年多节省874万元

一边是闲置沉睡的公物资产,一边是急需采购的紧缺物资,如何盘活庞大的闲置资产,实现公物资产间有效利用和无缝对接?我市立足建立“大公物仓”格局,探索出了一条“政府统筹、国企管理、全域受益”的集“共享调剂、带量采购、报废处置”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政府公物仓管理运营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省、市、县政府公物仓三级跨级联动,推进资产共享共用。

数据显示,德州市级政府公物仓成立1年多以来,先后为市本级42个行政事业单位以及临时机构调剂设备设施1533台套,节约财政资金874万元。

政府统筹 国企管理
集三大功能于一体

此前,德州市大运河保护利用指挥部、物流重点项目指挥部等13个挂图作战指挥部新添置了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办公桌椅等设备315台套,但这批设备没有让财政追加一分钱,而是来自德州市级政府公物仓,共节省财政资金60余万元。

公物仓是对行政事业单位长期低效运转、闲置、超标配置、举办大型活动及为组建临时机构临时购置的资产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新模式。2021年1月,德州市率先在全省组建市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统筹盘活运营平台,组建德州市财鑫资产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并委托其管理运营市级政府公物仓,实现了政府公物仓的平台化、公司化运转,推动国有资产向集约化发展。

“共享调剂”是公物仓的三大功能之一。“借用单位只需要向我们提出申请,审核通过之后就可以办理出库了。归还的时候,我们会对借出的资产数量和质量进行验证,验证通过之后就可以再入库,实现了国有闲置资源的二次甚至多次利用。”市财政局资产管理科科长马玲玲介绍。针对现阶段待处置资产利用率不高、临时机构重复配置设备等问题,我市创新公物仓共享共用模式,让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优化政风找到新的切入点,激活资产生命力。

“按照‘为财源建设助力、为产业发展赋能’的功能定位,我们已经探索出一条‘共享调剂、带量采购、报废处置’互为补充、三位一体的新型政府公物仓管理运营路径。通过调剂、采购、报废处置,对公用资产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并实现了资产的价值最大化。”市财鑫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作勇说。以带量采购为例,公司坚持以“价格更低、质量更优、服务更好”为原则,积极对接各类产品代理商,搭建采购供应商库,直接与厂家、供应链、集成商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市场化的形式降低资产购置成本,压实供应时限,真正做到为财政开源节流,为各单位各部门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此外,为解决国有报废资产处置过程中不规范、不透明、不环保等问题,去年,市财鑫集团引进资源再生技术,与陕西安信集团合作,在德州注册成立合资公司,对国有报废资产进行统一规范处置,打通国有资产管理最后一环节,实现报废资产再利用、保值增值、无害化处理,助推德州“无废城市”建设。“眼下,公司正在积极拓展建立覆盖全市、面向全国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赵作勇说。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一物一码、精细拆解、阳光处置,目前已建成包含物资仓储区、分类拆解区、办公生活区及产业展示区等在内的报废物资拆解中心,通过增值分享模式,为各县市区公物仓提供报废物资的接收、转运、仓储、拆解、专业化处置等全方位技术服务。

资源整合 信息互通
实现三级跨级联动

去年8月,山东省政府公物仓通过市级政府公物仓向县市区调剂了价值362万元的医疗器械、电脑等物资576台(套)。这批物资先后调拨给宁津、禹城等6个县市区的医院,以及教育部门和部分乡镇,用于支持乡村振兴和基层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此次跨地区、跨级次调剂共享的公物仓资产是全省首批,标志着“省域联动、共享共用”的创新改革路径正式打通。

“只有将公物仓定位为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调剂共享平台,才能推动资源有效整合、信息互联互通,从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存量资产在更大范围内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真正发挥规模效应。”市财鑫集团党委委员、董事宋步庆说。

针对市级政府公物仓仅靠本级充仓、调剂,腾挪空间小、可用物资少等问题,我市提出“建设政府公物仓联合体”概念,将全市12个县市区及市本级公物仓纳入“通调统配”范畴。目前,市级政府公物仓已与12个县市区政府公物仓全部签订“三位一体”业务合作协议,市县联动的“大公物仓”格局已初步建成。同时,积极对接省级政府公物仓,逐步实现省、市、县政府公物仓三级跨级联动。

此外,我市坚持对公物仓建设进行顶层设计,由市财政局牵头制定《德州市市级政府公物仓管理暂行办法》,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了通用资产配置、处置、使用的联动机制,要求部门提出资产配置需求时,优先考虑公物仓,凡是公物仓能够调剂使用的资产,不得另行购置。通过对国有资产的集中管理,助力财政资金降支增效,落实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

目前,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已移交调入公物仓资产共计5276台(件),账面价值逾2100万元。

探索“实体+虚拟”模式
“供需”两端无缝衔接

3月27日,记者在位于德州市科技馆附近的实体示范仓看到,占地3200平方米的公物仓被划分为资产调剂区、检测区、电器类仓储区等8个功能区,详细展示了闲置资产从入库、维修、展示到调剂、报废的“一站式”运营过程。

“每一件入库资产均贴上了条形码,这就相当于它的身份证,实现了国有资产从入口、使用、再到出口的‘全链条’动态监管。”德联公物仓公司党支部书记陈文堂说,公司指定专人负责公物仓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对资产进行分类保管、定期查验、及时维护,以保证资产性能的安全可靠。并按规定设置“公物仓库存资产登记簿”和资产卡片,实现了一物一卡一条码,做到资产“来源清,去向明”。

盘活存量,首先要变“手工账”为动态信息平台。在实体仓基础上,我市同步推进“虚拟仓”建设,快速推进政府公物仓管理系统开发建设,以信息化、智能化推动资源高效共享。“目前,市级政府公物仓信息化管理平台已上线试运行,虚拟仓板块正在进行系统测试和基础数据录入。”德联公物仓公司总经理王琦说。未来,各部门还可以像网上购物一样,选择需要调剂或借用的资产,实现“供需”两端无缝衔接,做到资产“哪里需要去哪里”。

此外,围绕国有资产管理,市级政府公物仓主动融入全市会展经济产业链,下设文化传媒子公司,组建文化传媒业务团队,承接各类会展的策划、设计和执行业务。展会结束后,及时调剂、回收可循环使用的各类资产纳入公物仓,切实提高了闲置资产的使用效率。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拓展公物仓功能,加快推进公物仓应用场景建设,将入仓物资由电脑、家具等办公设备拓展至会展的展会设备、信息化集成系统,打造以资产集中统一管理为基础的品类齐全、功能复合的‘大公物仓’,推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增值。”赵作勇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李榕 李隆欣 编辑|高玉梁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