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老兵的故事
□马玉凤(武城)
4年前的夏天,我陪丈夫在德州市一家医院的骨伤科住院。同病房的22床新来了一位病人,是位90岁高龄的老大爷,摔伤了腿,被儿子用轮椅推进了病房。老大爷姓李,家就在德城区,住的地方离医院只有几里路。他中等身材,须发皆白,体态偏瘦,衣着普通甚至有些寒酸:一件旧的白色背心,一条有了破洞的灰色秋裤。大爷默默无言地躺在床上,受伤的腿肿得很粗,想必也很疼,却从未听到过他的呻吟声。大爷的儿子60多岁,后脖颈上长着一个碗口大的包,很健谈,从他娓娓地讲述中,我们得知大爷是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顿时,对大爷的崇敬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李大爷16岁就参加了解放军。那时,抗日战争刚结束,解放战争已经开始。16岁,在今天看来还是一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可他从入伍那天起就发誓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战士。硝烟弥漫的战场,磨炼了他坚强无畏的意志;血雨腥风的岁月,塑造了他英勇不屈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李大爷所在的部队又接到了赴朝参战的命令,部队驻扎在鸭绿江边的一个小城待命,随时准备过江入朝。那年,李大爷20岁,家里给他说了一门亲事。姑娘温柔大方,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在定亲前和李大爷见上一面。这可愁坏了李大爷的父母,儿子远在东北,即将奔赴前线,见面谈何容易。幸亏姑娘的父亲开明有主见,他说:我领着闺女去东北和小伙子见面。就这样,年轻英武的李大爷和姑娘在鸭绿江边匆匆见了一面,双方一见钟情,定下了终身。听了李大哥的讲述,我真是赞叹不已,70年前那个特殊的年代,竟然还有这么浪漫动人的故事发生,真是羡煞后人啊!
李大爷从朝鲜回国后没多久就复员转业,被组织安置在一个企业上班。结婚后生育了两男一女,夫妻恩爱,家庭美满。令人惋惜的是,大娘50多岁就罹患绝症撒手人寰,李大爷坚守着一份感情没有再娶,一个人供3个孩子读书,并帮他们都成家立业,有了归宿。退休后,李大爷独居一处,虽每月退休金可观,却仍勤俭度日。
一天晚饭后,我正在卫生间洗漱,听到外面“嘭”的一声巨响,分明是暖水瓶炸裂的声音。果然,李大哥正面对一地的水和玻璃碎片束手无策,我连忙帮他找来笤帚和箥箕。李大哥一边清扫一边抱怨:“这个暖水瓶是老爹从楼道里拣来的,我说不让他要,他非要,一个月有五六千的退休金,又不是买不起……让别人笑话呀。”“没人笑话,老人家过日子都节俭。”我只能宽慰他。回头看向大爷,老人家两眼紧闭,一言不发。打扫完,李大哥就回家拿暖水瓶了。他刚走,护士就来给大爷输液,见大爷的儿子不在,就嘱咐我帮大爷看着液体,我自然是欣然答应。眼看着一大瓶液体就要输完,李大哥还没回来,大爷沉不住气了,对我说:“麻烦你给我儿子打个电话,让他快回来。”“大爷,有事我帮你就行啊。”“还是让我儿回来吧,我告诉你他的号码。”我猜想大爷是想方便,不好意思让我帮忙,就给他儿子打了电话。真佩服大爷90岁高龄了头脑还这么清醒,把儿子的手机号记得一清二楚。
李大哥回来后,安顿好父亲,坐下来,话题自然而然地又引到了父亲身上。李大爷是退休干部,再加上军人的补助金,每个月的收入并不低,可他过日子省吃俭用,寒酸得连件像样的睡衣都没有。攒下来的钱,都接济给晚辈了,亲朋好友们有了困难他也是慷慨解囊。
医院领导得知了李大爷老兵的身份后,把他转到了老干部专属病房,使他得到了更好的照顾。身有病痛的李大哥晚上终于不用再睡那窄窄的折叠椅了。
4年过去了,耄耋之年的李大爷,您可安好?值此建军节之际,请接受我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挚的祝福,祝您身体健康,寿比南山!
也祝所有保家卫国军人们节日快乐,幸福平安!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