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那片茅草地
□马玉凤
雨后的傍晚,手机响起“叮、叮”的提示音,点开,是小妹发到亲情群里数张照片:鲜嫩肥厚的木耳,肉乎乎的“知了猴”,开了伞的野蘑菇……是她刚从田野上收获的惊喜。在亲人们“啧啧”地赞叹声中,我的思绪又乘着回忆的翅膀,飞回到了遥远的童年。

那时候的时光似乎流逝得很慢,让我记住了那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那众多知道名字或不知道名字的野花草。而最让我难忘的却是那一片郁郁葱葱的茅草地。
春天,当各种有名字或无名字的野草纷纷破土而出,茅草们也伸着尖尖的脑袋出来窥望了。没几天,茅草丛中就长出了一些像纺锤一样的小东西,这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谷荻”。小伙伴们争先恐后地前来获取这大自然馈赠的美味,甜甜的,糯糯的,嫩嫩的……最天然的野味,满足着孩子们最原始的渴望,每一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光芒。
夏天,在一场场雨水的浇灌下,青青的茅草恣意地生长。其他野草也绽放出了各自的美丽:粉红色的猪秧子花像一串串精致的小喇叭,紫色的野菊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苘麻已长到半人多高,上面的枝叶间还开着黄灿灿的小花,下边的苘麻桃已成熟饱满,那白白的籽粒毫无悬念地成了孩子们口中的美食。即便是没有野味可食,孩子们也愿意来这片草地上追逐嬉戏,好像这里的阳光更温柔,这里的空气更新鲜,这里的土地更暄软,这里的笑脸更灿烂……真是“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
在一个雨后的星期天,我们又来到草地上游玩。蓦然发现茅草丛中长出很多娇嫩的硬币大的小伞,黄色,半透明状,伞柄纤细。我不认识这是什么蘑菇,采回家一些让奶奶看。奶奶见多识广,一看就断定:“这是茅窝,炒熟了很好吃。”一听到“好吃”两个字,我立刻来了精神,挎着篮子,领着大妹妹,奔向了那片芳草地。一会儿就采满了篮子。奶奶把这些不东西清洗干净,然后一点油,少许盐,最简单的烹饪方法,竟然做出了顶级的味道。那种带着草香味的鲜美,让我50年后还念念不忘、回味无穷。
秋天的时候,茅草由葱绿变成了深绿,茎叶还有点儿发红。奶奶割回家一大梱晒在院子里。等茅草半干了就开始编蒲团。她粗糙的手指却是那么灵巧,没几天,四五个散发着草香的蒲团就编好了。奶奶坐在蒲团上纺线,妈妈坐在蒲团上绣花,爸爸坐在蒲团上拉二胡,我们坐在蒲团上写作业。爸爸还用茅草中拣出来的白色花絮,扎了一把小巧别致的笤帚,笤帚背上拧着的那三股麻花辫,把爸爸的独具匠心体现得淋漓尽致。妈妈也不甘示弱,用她捏绣花针的手,把茅草的茎秆编成了几个蝈蝈笼,那种像海螺一样旋转造型的绿色小笼。没有蝈蝈,她就用草叶编了几个放进去,真是惟妙惟肖、以假乱真。此情此景,不知不觉中在我心中定格成一帧帧隽永温馨的照片,在记忆深处屡屡闪现,而且从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泛黄、褪色。
冬天到了,树上的枣子早已掉光,苹果树上连一颗干瘪的果子也看不见,花生地已被孩子们翻了无数遍,但是,孩子们肚子里的馋虫却不会冬眠。怎么办?去茅草地里挖茅根吃。一把小铲,一只竹篮,半天辛苦挖掘,带回来满满的收获。白生生、甜津津的茅根带给孩子们无限地欢愉。挖掘的是幸福,咀嚼的是快乐。据说白茅根还是一味中药,能利尿、解表、增强免疫力。有一次,我感冒了,奶奶就给我煮了一碗茅根水,放上红糖,喝完后出了一身汗,感冒症状一下子减轻了很多。品味的不仅仅是茅草水的甘甜,更是奶奶那深深的、浓浓的疼爱。
“到底多情是芳草,长随离恨遍天涯。”“绿怨红愁春不管,天涯芳草人肠断。”岁月悠悠,情思绵绵,当年的茅草地,已变成肥沃的粮田,就连大路边、沟渠旁,茅草的踪迹也难得一见,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消失在岁月的烟尘中。可关于那片芳草地的记忆却从未走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