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张1972年的照片
□王长印
新修订的《征兵工作条例》今年5月1日就正式施行了。其中广为关注的一点就是加入了“战时征集”的内容,由此,我想起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民皆兵”的日子。

我有一张1972年的照片,那是我刚进平原糖厂当工人一年多,是个民间授衔的民兵连副连长。那天,全副武装的我,刚刚打靶归来,便跑到老城的西门,沿着靠西门城墙豁口的石灰窑爬上城墙,让人抓拍了这张像。打靶场,是在平原老城墙的西南角。当时南城墙、西城墙完好无损,绵延伸向东、北两个方向各二三公里,巍峨壮观,气势恢宏。我在城墙上纵情地奔跑,呐喊,忽而停下,向城外旷野的庄稼大树招手致意,俨然一副将军阅兵的架势,好不惬意。
那时,“基干民兵”是我们的光荣称号,我们装备的都是真枪实弹。
上高中时,三唐学校缺体育教师,我是学生兼政治、体育老师,没什么体育专业知识,就教学过的队列和刺杀。例如:预备用枪,防左刺,防右刺,防左刺,突刺刺!煞有介事地,倒也得到校领导的夸赞。时至今日,曾经教过的低年级小同学孙振强,还笑着学我当时的那副模样。
高中毕业回村里后,我是民兵三排排长。当时,农村的保卫、治安全靠基干民兵。民兵连长和治保主任,是基层政权的台柱子。给我们三排分配的任务是守护集体的庄稼和集体财产不受破坏。其实,就是管住猪羊别拱麦苗,别啃庄稼。同时还必须坚持射击训练。刚发给我们的多半是自动步枪,可打连发。每天打出多少子弹第二天补发,目标是必须练出一个神枪手。我便是首选培养对象。
后来,我有幸参加了平原县的“民兵比武大赛”。比赛设在刚落成的新打靶场,地址在现在的县城十号路中部路西,西至鬲津河,北面是老武装部,南至七号路。原属西街大队的空地。比赛项目众多,只记得有队列操练、飞越障碍物、负重过独木桥、卧式射击、站立射击、单臂射击、地面活靶射击、空中打气球、骑自行车撒把射击、骑车单臂射击等。
第一次经历这样的阵式,心里紧张得一直“砰砰”地跳个不停,握枪的手心不停地沁出汗水。
我的比赛项目最简单,卧式200米固定靶,5发子弹5个靶。前面几个选手最次的也是45环,大都是48、49、50环,不断的喝彩声把我镇住了,心跳得厉害,手不听使唤。第一发打出,报靶员钻出掩体举红圆牌划了三下大圆圈:脱靶!这下可好了,心跳变成了心慌,有心退赛又怕人耻笑,把心一横,迷迷迷糊糊的地打完那4发子弹,结果是中靶不中环。
关键时候“掉链子”,给本公社丢了人,心里立誓以后苦练基本功,争做神枪手。比武大会上,本公社可有人增了彩,大蔡村的女民兵蔡秀英一人获得3项冠军,成为全县的女神枪手,特别是她那骑车撒把打活动靶,让人看得目瞪口呆,全场喝彩连天,掌声雷动。真是应验了毛主席的那首诗: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时过境迁,全民皆兵的年代已过去近半个世纪。当年当民兵的那些事,还历历在目。如今,虽说是国富民强,但居安思危,每个中国公民当有准备:如有战,召必回!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作者简介:王长印,1949年6月生,平原县人。曾任平原县啤酒厂厂长、山东省第八届人大代表。山东省劳动模范。国家高级职业品酒师。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