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李宽云:大运河上李贤屯往事



大运河上李贤屯往事

李宽云

大运河的航运兼灌溉功能,哺育了众多的沿河村庄。在卫运河一带,这些村庄基本上都具备两大特点:经济兴旺,文化活跃。那些大一点的村庄,还会多一些奇闻轶事。武城县鲁权屯镇的李贤屯就是这样一个沿河村庄。




李贤屯,是一个人口2000多人的大村。相传,隋唐时期这里就有村庄,明朝“燕王扫北”时人亡村灭,在随后的大移民中重新形成村庄。如果单从村名推测,李姓应该不少,但实际情况却是,大移民时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李士贤为最早,由此定名李士贤屯,后简称李贤屯。李士贤的儿子叫李畛,官至大理寺少卿,但衣锦未还乡,所以李贤屯无其后人,也无李姓。直到后来从邻村李古寺招了一位姓李的女婿,李贤屯才又有了李姓。

李贤屯有过烧砖的官窑,其诞生的背景是这样的。元朝定都北京后,修建城市所需的大宗物资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运过去;明朝永乐皇帝在南京登基不久,又迁都北京,再次开启一轮建都热潮。沿河重镇临清、德州等成为贡砖基地,国都的内宫、城墙、皇陵用砖,均由这些地方烧制,然后通过运河送往北京。李贤屯官窑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上世纪50年代消失,至今仍有遗址残存,邻近地块多瓦砾,村民称之为“瓦碴地”。

大移民的后代有种植槐树的习俗,李贤屯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校园内就曾有古槐一株,又高又粗,树冠可遮蔽整个校园。后该树遭雷击被劈成两半,半片树围还有成人的13拃长!上世纪60年代,残树被锯掉。

李贤屯靠近运河,种地有很大便利,成本低而产量高。但村民并不满足,历来有经商的传统,早年间村里就有三坊:粉坊、豆腐坊、馍馍坊。早年间,有人想置田产,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做买卖攒钱,有“不吃不喝买二亩”的说法。当然,并不是真的不叫人吃喝,而是别大吃二喝的意思。1960年前后,村里又建了扬水站,种地更有保障了,但村民的经商意识依旧浓厚。改革开放以来,李贤屯继承了先辈的传统,出现了一些商界精英,如人称“空调哥”的孙金才,还有致富不忘公益事业的吴子才、时光星等人。

李贤屯文化很活跃,历史上有组织踩高跷的传统。由于村里练武术的多,那高跷踩得也是花样多、难度高。另一大特点就是村民爱听戏、爱唱戏的多,但一直不好组织戏班子。因为在旧时代,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唱戏的人常被歧视;女子唱戏更被视为大逆不道,还时常遭受欺凌,故此旦角多由男子充当。农村的戏班子虽然有别于专业戏班子,但同样有思想枷锁,感觉低人一等,女子唱戏也被指责为有伤风化。新中国成立后,评剧《小女婿》《刘巧儿》《小二黑结婚》和吕剧《李二嫂改嫁》风靡一时,不论是生活中还是舞台上都充满了人民解放、妇女翻身、婚姻自由的浓厚气息。1953年,在天津一带小有名气的评剧艺人花宝霞带着戏班来武城落户,成立了业余评剧团,人们看戏学戏的机会更多了。与此同时,天津的剧团也经常到河北省故城县的戏园子演出,李贤屯距该县政府所在地郑口仅一河之隔,人们经常到那里去看戏。受此影响,李贤屯组建了戏班子。

李贤屯的戏班子以评剧为主,常演的剧目就是前边提到那几出新戏。演新戏最大的难题是缺剧本,大家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村里有个爱唱戏的姑娘叫袁桂芝,她在德州师范(现德州学院)上学时,就通过各种关系找剧本、抄剧本,后来到武城县五金公司上班,仍不忘提供帮助。当时条件虽然很简陋,但大家热情很高,戏班里大多数人识字不多,大家就互帮互学。就这样,他们不仅学戏,还学到了文化知识,还有的青年男女在频繁的接触中,结为情投意合的伴侣,成为当时的佳话。

李贤屯的戏班子虽然人数不多,但在十里八乡名声却不小,这得益于一位优秀的演员。她叫苏秀云,是本地苏厂村人,为闺女时就爱唱戏,嫁到本村后对登台唱戏很是向往。其夫邵印之是民办教师,性格沉稳但思想开通,很支持妻子的想法,于是苏秀云如愿成为戏班里的旦角演员。这在当时的乡村绝对是件令人惊奇的事,不料她初登舞台便一鸣惊人,尤其是她演的《刘巧儿》,鲜活生动,深入人心,再加上她身材苗条,模样俊俏,嗓音脆亮,活脱脱地一个“新凤霞”。每逢她演出,场面总是很火爆。刘秀云很受鼓舞,她演出既认真,干活又热情主动。乡亲们都很喜欢她,开始不叫她的名字了,而是亲切地叫她“巧儿”。村里也爱惜人才,选她当了妇女干部。这样一来,她的工作更忙碌了。令人惋惜的是,有一天,她到乡里去开会,归途中遭遇狂风,迷路许久才回到家。由于惊吓过度,染病不起,不久亡故。乡亲们十分痛惜,很多人哭得泪眼婆娑,一些老人哀叹道:“这是老天爷听‘巧儿’戏唱得好,把她叫走了。”此后多年,人们对苏秀云的舞台形象依然念念不忘,于是爱屋及乌,把邵印之后娶之妻也呼为“巧儿”。

(本篇承蒙李贤屯原党支部书记吴士明等人提供素材)



作者简介:李宽云,武城人。退休前曾任古贝春集团有限公司文化总监,高级企业文化师职称。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齐鲁文化之星。已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出版文学作品集两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