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奶奶的“百宝箱”
▢马玉凤
我家先生端出一只黑漆木箱,对我说,前几天回老家那儿拉回来的,你看还有用么,要没用,我想劈了烧火。看见那只木箱,我的眼中溢出了很多咸涩的东西——那是奶奶的“百宝箱”啊!我对先生说,你把木箱好好地放那儿吧,听我给你讲讲这只木箱的故事。
这只普通的木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尘封的回忆像洪水一样席卷而来。这只箱子是奶奶出嫁时唯一的嫁妆,奶奶一直视若珍宝。我小的时候,总觉得这只箱子既独特又神秘,却从来没有机会窥探过它里面的秘密,我和弟弟妹妹们都对它充满了好奇。为什么觉得它特别有魅力呢?因为,奶奶总是能从箱子里“变”出很多我们想要的东西。比如:我们生病发烧时,奶奶能从箱子里拿出一纸包红糖,沏一碗红糖水让我们喝下去,配合着药物的功效,一会儿就出一身汗,汗退后,头就不烫了。如果我们嫌药苦不肯吃,奶奶就踮着那双裹过的小脚,噔噔地走进里屋,一阵开锁的声音过后,奶奶的手上就多了几块水果糖,那种甜蜜,总是让我们回味无穷,甚至祈盼着下一次生病……也许是盼什么就来什么吧,有一年,我和二妹三妹同时患上了黄疸型肝炎(有传染性),皮肤蜡黄,连眼睛都黄,浑身无力,连学校都不能去了,整天昏沉沉躺在炕上。乡村医生说:除了按时吃药,还要多吃糖,这样病才好得快。一向疼爱我们的奶奶,自然把医生的话当做“圣旨”,平时被严格把控的糖块儿,成包的拿出来放在窗台上,随便让孩子们吃,我们在病中过足了吃糖的瘾。记得有一天半夜,我们睡得正香,被一阵“咔咔”的声音惊醒,奶奶拉亮电灯,见我们家那只大狸花猫正坐在窗台上吃糖,尖利的牙齿,咬的糖块儿“咯吱咯吱”响,把我们都看得目瞪口呆,原来,猫也是喜欢吃糖的动物啊!
中秋节,是我们小时候最爱过的节日,我们喜欢过中秋节更甚于喜欢过年。因为过中秋节时,我们能吃上过年吃不上的月饼和新鲜水果。中秋节的中午,我们照例吃一顿丰盛的午餐,晚上再吃一顿美味的饺子,吃完饺子之后,才是我们最企盼的“重头戏”的开始。奶奶严格遵循“见月才拜月”的习惯,等一轮皎洁的圆月升上东边的天空,奶奶的百宝箱终于打开。我们不能伸着脖子向箱子里面看,规规矩矩站成一排,每人捧着一个洗干净的空盘子,等着奶奶把箱子里的供品每样放到一个盘子里,三个梨,三个苹果,三串葡萄,三个月饼,三个芝麻火烧,一盘子红枣,一盘子花生,三块刚刚切好放得有些脱水的西瓜……等供品一一摆到院里早就放好的吃饭桌上,拜月的仪式正式开始。奶奶一边跪着烧着黄纸,一边嘴里念念有词:月亮奶奶在上,请您老人家保佑我们无病无灾、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天下人都平平安安、安居乐业……似乎把所有的美好愿望都拜托给了月亮奶奶,然后郑重的磕三个响头。我们也跪在奶奶身后,跟着奶奶磕头。青烟袅袅,瓜果飘香,想必月亮奶奶在天上目睹了我们的虔诚,一定会倾其所有,尽量满足我们的愿望吧!拜月仪式结束,接下来是我们的高光时刻了。月亮奶奶“吃剩”的食品,自然不够我们全家人分的,奶奶的宝箱再次开启,一会儿,堂屋里的八仙桌上,就摆满了一小堆一小堆的食品,共八份,爸爸一份,妈妈一份,我们姐弟六人每人一份,绝对的相差无几,绝对的应有尽有,唯独没有奶奶那一份。许多年来,我们也曾问过奶奶:为什么没有您的一份?奶奶总是这样回答:“我胃口不好,怕凉,你们吃吧,你们吃了就等于我吃了。”说着便坐在椅子上,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吃。我们也曾自私地想过,也许奶奶往箱子里放这些食物时已经尝过,所以不想再吃了。于是,心安理得的品尝自己分得的那一份,顾不上探讨奶奶不吃的原因了。实际上,我们除了上学时间不和奶奶在一起,其他时候日夜厮守,从来没见奶奶吃过箱子里的东西。仔细想想,奶奶吃粗粮糙米不胃疼,吃咸菜剩饭不胃疼,唯独吃我们喜欢吃的东西她胃疼啊!
奶奶的百宝箱里,可谓是应有尽有。我们写作业没有本子了奶奶打开箱子,翻找了一会儿,就拿出两本来,也不知道它们怎么进到箱子里去的;妈妈纳鞋底,针断了,针线筐里找不到了,奶奶到箱子里摸索一阵,一包压箱底的大针就出现了;爸爸要喝酒,没酒肴了,笑嘻嘻地把手伸到奶奶眼前,奶奶嗔怪他一句,打开木箱捧出一捧带皮的花生放在爸爸面前的桌子上;弟弟小时候身体弱,又细食,常常在生病时不好好吃饭,奶奶就哄着他说:“喝了这碗小米粥,我让你喝一杯果子露。”我们以为奶奶是为了让弟弟吃饭说着玩的,我们家哪来的果子露?不料,弟弟喝完一碗小米粥后,奶奶真从箱子里找来一瓶苹果露。那种黄色玻璃瓶,里面是浓稠的果汁,打开瓶盖,果香四溢、分外诱人。弟弟喝了一小杯,病似乎立马见好,欢蹦乱跳地出去玩了……奶奶的木箱简直就是一个百宝箱啊,那把时时挂在奶奶腰间的钥匙就是魔法棒,奶奶呢,是一个超级魔术师,求啥得啥,要啥有啥呀!长大后,我们才知道,哪有什么魔术箱,那些东西都是奶奶平时买下的,怕我们浪费东西,关键时候才拿出来。至于过中秋节那些食品,是奶奶让我爸爸提前备下,中秋节那天才拿出来。而那瓶果子露,是爸爸出差回来买给奶奶喝的,奶奶舍不得喝,成了弟弟的祛病“神药”。后来弟弟每逢有点头疼脑热,总是要喝一瓶果子露。奶奶的宝箱空虚了,就偷偷地塞一些钱给我,让我骑着自行车去镇上的商店买几瓶,以备不时之需。这些陈年旧事成了后来我们在一起缅怀奶奶时又苦又甜的多味话题。有时候说着说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真是百感交集!“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奶奶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吃过太多的苦,懂得日子要细水长流地过,节俭是她与生俱来的美德。她苛待自己、省吃俭用,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了我们。我们各自成家后,买给奶奶的东西,她也总是舍不得用,舍不得吃,这个孙女买的东西,她转手又送给其他的孙子孙女,孙子买给她的食品,她又拿出来让我们都尝尝,她的木箱又成了一个亲情集散枢纽,里面总是盛满浓浓的亲情和关爱。
奶奶去世13年了,她的恩德我们一刻也不曾忘记。一只木箱引发的思念,足以突破心中修筑的堤防。泪水长流,我和着墨水、模仿古人写了如下的诗句:
梦断形消十多年,
故园柳老不吹绵。
宝箱已做釜下火,
犹吊遗踪泪潸然。
愿我的奶奶天堂里永安!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