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的电话
□赵春东
“小东,今天是你的生日,自己搞点好吃的!”中午时分,我的电话“嗡嗡”地震动,因为在单位一直是在震动状态,我一看是父亲的亲情短号,电话接起就是这句话。“我祝你身体健健康康,工作顺顺利利”,母亲也接过电话说。我的心一颤,这个世界上,能记得我生日的恐怕只有父母了,即使我自己有时也不太在意,印象里也不曾过什么生日。不过,我还是答应下来,准备煮碗面条再加个荷包蛋。

这两年,80岁的父亲开始用智能手机学会了用微信,刷视频,看头条,我还真是很佩服他的学习精神的。其实,父亲学习用智能手机只是想能更及时地看到儿孙的消息,我们大都在社交平台比较活跃,发朋友圈,刷个抖音,每当父亲看到我们的朋友圈的信息都会一个不落地点赞。这也是我们能感知父母的一种方式。记得有一段时间,因为一点不愉快的经历,我关闭了朋友圈,也删除了不少原来的信息,父亲那几天没有在朋友圈看到我的更新,于是打来电话问我有事吗?我告诉他没事只是有些忙,他还是不放心,不久他又让姐姐打电话问我是不是真的没有事。我在想,自己的朋友圈和社交平台真的不能随便隐身,否则会引起父母的担心和牵挂,他们能第一时间看到这些。从那以后我会保持偶尔发个朋友圈的习惯,我的朋友圈几乎全是我班级工作的宣传,父亲也是乐此不疲,因为他能看到我的安然无恙。
父亲的电话机的变化还是有一些年头了,记得上世纪90年代父亲曾在乡政府的办公室待过一段时间,那时的电话还是拨号的那种。有时候,我放学的时候路过乡政府曾经去过父亲的办公室,看到父亲案头的黑色的电话机感觉是那么神秘,悄悄地摸一摸,便高兴得不得了。2000年左右,程控电话开始普及,但那时在家里要安个固定电话可不便宜,因为二哥在外地,和家里联系不方便,所以我总是想给家里装一部电话,我的小家也在单位大院,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在家里和单位的小家分别装了一部电话。这样,联系起来方便多了。儿子出生后总喜欢往家里拨电话,更喜欢电话响起的“叮铃铃”,他知道是爷爷打来的电话。父亲对那部电话爱护有加,给它安置了专门的盒子,放在显眼的位置。有了它就再也不用去大队部接电话了。那个时候,有人往家里打电话往往是打到大队办公室,然后,支部书记再用大喇叭喊谁谁家来电话了,搞的全村人都知道谁家来电话了。那个时候的电话线路经常会出问题,一出问题,父亲就急得不行,唯恐谁来的电话接不到,于是就会五次三番地找电信局。
2002年,我买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我清楚地记得是熊猫牌直板蓝屏16和弦的,花了我两个月的工资,于是手机开始进入我们的家庭。后来陆续换了诺基亚和摩托罗拉,还有CDMA联通机。我把换下来的诺基亚手机送给了父亲,他说用不着,于是那个机子也就一直放起来了。可能当时父亲实在是用不习惯。2007年,因为工作调动我来到了县城,父母也和我住在一起好多年,主要是照顾我儿子。那时,我给父亲装了一部移动的座机,但是有时下楼遛弯不太方便,于是,又装了一部小灵通,和老家的座机一个号,这样就方便多了。再往后,我又给父亲买了老年机,声音大字大,使用起来好操作,那个时候还流行挂在腰上,父亲有一段时间也那样,但后来还是装在了兜里,父亲不喜欢“显摆”。有一段时间,我用QQ和外地的二哥用视频通话,每到那时,父母就坐在电脑前焦急地等待。其实,有了手机也不好,就是联系起来“太方便”。2010年元旦左右,我不知什么原因突然肚子疼起来,不得不住院治疗。那几天父母回老家住了几天,电话打过来,因为我正在检查没有接到电话,看到电话时已经很晚了,那么多的未接电话,于是立即打了回去,听说我住了院,他们急得不行,第二天一早就早早地来到医院。有时候,我如果外出应酬到很晚,父母就会电话提示我说:“孩子,已经很晚了,该回家了。”这时我也就赶快回去了。有一次,手机没电了,电话打不通,那晚又喝得比较多,有些醉意了,辗转回到家已是凌晨,父亲稍稍地批评了我,看得出他很着急,“你的身体不只是你自己的!”那次以后,我再也不敢那么“放肆”了。
儿子上大学后,父母认为自己完成了任务,执意回到了老家居住。有一次回家,我看到父亲手里用上了智能手机,后来得知是大哥给他的,因为和外地的二哥联系起来可以用微信视频通话的。我帮父亲注册了微信,加上了我们一家人的微信,父亲很快学会了不少技能,发图片、发语音、视频通话,看视频、看天气预报,他的手机上有各个孙子孙女所在城市的天气,在他们的生活里全是我们,我们是他们的全部!
“下雪了,出门一定要多穿点衣服!也快五十的人了,要学会照顾自己。”父亲的电话又打过来了,嗯,我看了一眼墙上挂着的那件厚厚的羽绒服想,出门就穿它了。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