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嫦娥与鬲的传说
□李玉友
远古时期,黄河下游有一片水草丰茂的地方,生活着一个以勤劳善良而著称的部落。部落里男的打鱼,女的采集,首领慈祥,民众知礼,好一个和睦的所在。部落里有一位姑娘叫恒娥(后来人们给改了名字叫嫦娥),年方二八,她鹅蛋脸,白皮肤,两只亮闪闪的眼睛会说话,真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她长长的秀发像一面黑色的旗帜飘在身后。她走到哪里就把银铃般的笑声带到哪里。在部落里的一群姑娘中间,你只看一眼就能发现与众不同的恒娥。部落里的人们,无论大人、小孩,无论是尊贵的部落首领还是干粗活的部落子民都那么喜欢她,真是人见人爱,人见人夸。
那时候,恒娥每天都会带领部落里的姑娘们去采集。部落里到处是土丘、池塘。土丘上野花杂树丛生,各种野果挂满枝头,各种野生植物千姿百态。池塘内水清如碧,阳光照在上面金光闪闪。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打破田野的静寂。正是秋天时节,恒娥和一群姑娘们从远处转了过来,她们要采集野生植物的种子留做过冬的食粮。渴了累了,就随手在野生桃树上摘下一只桃子到池塘边洗一下就吃,甘甜无比,又解渴又顶饿。她们一边采集一边唱起了部落里流传下来的那首歌谣:阿姐阿妹去采集,哎吆喂;哪里果多去哪里,哎吆喂;东边日出东边多,哎吆喂;西边日落西边多,哎吆喂;北边果多不抬头,哎吆喂;南边果多笑嘻嘻,哎吆喂。日影西斜,恒娥和姑娘们满载而归。
采集而来的野生植物种子要在石板上晒干才能收集储存起来。储存野生植物种子的地点是一处干燥的山洞。可是,这些辛苦采集来的种子有时会被老鼠偷吃,有时会被小虫子啃噬。人们难免会为此伤心。重要的是人们有时为过冬缺粮而发愁。每当这时,恒娥总会安慰人们:一定会想出办法来的。
快乐的恒娥是小孩子们的偶像。小孩子们见到她,总会里三层外三层地把她围在中间。孩子们让恒娥陪他们一起玩,让恒娥教给他们制作更多更精巧的泥玩具。恒娥好像永远也不会着急的样子。她耐心地教孩子们做泥巴小鱼、泥巴小人,又做了个泥巴圆筒,把小泥人放进筒里,还做了个盖子盖在筒上。孩子们如得了宝贝一样把这些泥巴东西晒干保存了起来。可有一次,人们不小心把收藏这些泥巴宝贝的那个山洞给引燃了,大火着了三天三夜才熄灭。大人们倒没什么,可小孩子们心疼坏了——那些心爱的玩具会不会也烧坏了呀。谁知过了几天,那些不死心的小孩子们到失火的山洞里挖,竟然把那些泥巴玩具全找了出来。不过,原来黄澄澄的泥巴玩具都变成了红澄澄的又硬又结实的玩具。一个小孩竟然把那个烧成红色的圆筒玩具去池塘里盛上水,养上了小鱼。恒娥一看心里不禁一动:这泥巴东西经火一烧这么结实,盛水都不会坏,那烧成大个的盛野生植物种子不也可以吗?!说干就干,恒娥找了几个人帮忙,做成了几个圆柱状的泥巴器物,晒干后用大火烧了三天,晾凉后拿出来一看,还真行,一敲“当当响”,又密封,又结实,盖上盖子,盛那些野生植物种子肯定没问题。后来,她们烧制了好多这种器物,盛上植物种子后再放进干燥的山洞,再也不怕老鼠咬了。恒娥还想出了用那些有辛辣味道的植物干燥后和植物种子放到一起,避免了小虫子的啃噬,从此,人们冬天再也不用担心那些储存起来的植物种子会受到损失了。再到后来,人们制作的那些器物越来越精巧,有能煮饭的,有能喝水的,还有能盛酒的,他们自己用不完,还拿到周围部落去交换。有一种能煮饭的器物特别受周围部落的欢迎,人们称这种器物叫鬲,嫦娥那个部落后来人们也就称呼为有鬲氏了。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