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祖新兰:超越 致敬体育精神——观电视连续剧《超越》有感






超越:致敬体育精神

——观电视连续剧《超越》有感

祖新兰

《超越》是我国第一部以短道速滑为题材的电视剧,它讲述了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史,也是激励中华儿女行健致远的励志剧。

2015年,北京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成功。为响应国家“北冰南展”战略,前国家短道速滑队郑凯新领命创办青岛速滑队,着力挖掘新人。剧中主人公陈冕,是个与生俱来的倔强女孩,她自幼向往滑冰,一次机缘巧合加入青岛短道速滑队。她,仿佛就是我们生活中“天不怕地不怕”的邻家女孩。剧中创新性地运用双时空展现两代短道速滑人的风貌,“黑龙短道,金牌闪耀”与“青岛短道,舍我其谁”不同的口号,折射出两代运动员完成了体育精神的接力和传承。

超越,就是内心的无限热爱。16岁女孩陈冕初生牛犊不怕虎,怀着对滑冰的一腔热爱,背着家长偷偷去试训,却被教练郑凯新拒之门外。她心有不甘,一心要挤进青岛短道速滑队,晚上硬是拖着行李箱来到速滑队门口,在箱子上过夜蹲守,教练最终因陈冕的死缠烂打而接纳了她。“从小到大,除了滑冰,我就没有过更喜欢的事。”这是陈冕的心声,她连去打扫冰场都欢天喜地。陈冕在国家队训练,浇冰师傅江宏建议陈冕跟着自己吹气球,用来调整呼吸。陈冕明白江宏的意图后,觉得这招很好玩,问他是从哪里学来的,江宏信口说是一个白胡子的老神仙教自己的,一句话把陈冕给逗乐了。其实,这又何尝不是老一代运动员积累的实战经验,超越,完全源于热爱中的摸索。看到这里,酷爱运动的我也深有同感。陈冕运用气球法控制呼吸节奏,其实就是腹式呼吸法再现。早上跑步,我也尝试着用陈冕的吹气球呼吸法,果然轻松地提高了配速。热爱,给人以自信。

超越,就是团队的密切合作。短道速滑不是个人表现,眼里要有团队、战术和配合。队员罗竹君自恃技高一筹,曾经看不起自己的队友,后来因为突发事件她才明白:“以前只知道滑冰是一个人的事,超越别人就能拿第一,不需要团队,直到有人无辜受了伤,才知道自己错了。”罗竹君痛定思痛,在全国锦标赛中不遗余力拿下了1500米铜牌,保住青岛队。正如郑教练所说:练接力唯一的赢面就是大家心要齐,有默契。中华杯女子3000米全国锦标接力赛,青岛队采取保二战术,为陈冕冲刺保存足够的体力。小将陈冕最终凭着出色的战术配合,第一个冲过终点线,夺得建队以来的第一块金牌。青岛队赢了,因为他们刻苦勤奋,团结进取。每天早晨,郑教练骑着电动三轮车在楼下吹哨集合训练,小音箱播放着欢快的歌曲《小苹果》,睡眼惺忪的队员们忙不迭地纷纷跑出宿舍,途中热心肠的王妈给孩子们准备着排骨米饭,一群人,为了一个目标抱团拼搏,这个场景,充满温馨,给人力量。

超越,就是成长的自我突破。郑教练带着队员们制作野冰场,就是让大家体会一把过去的艰辛,传递顽强的意志。陈冕的父亲用心良苦,一直陪着女儿在山上跑步训练体能,汗水中浸透着成长,训练中劝她停下来休息一会,一句不甘示弱的“再来!”,呈现出拼搏中的成长,她一定要赢!2019年10月,韩国首尔“洲际杯”只有陈冕一人进入决赛,做准备的时候,听着韩国人气势逼人的呐喊,心理还是受到了冲击,在双拳难敌四手的危机下,陈冕回忆起5年前入队时无所畏惧的自己,古人有削发明志,她拿起剪刀瞬间剪短自己的长发以示决心。最后两圈冲刺,陈冕采取江宏的吹气球法呼吸,保持稳定的节奏和频率,并运用郑教练的独门秘诀,过弯时加两刀超越,以一敌三率先冲线,中国队终于战胜韩国队夺得金牌!现场一片欢呼,陈冕身披五星红旗环绕赛场一周,沸腾的中国队员们,脸上洒满激动的泪水,一张张笑脸上,洋溢着着民族自豪。

这部电视剧,从一个侧面反映着我国竞技运动的发展与进步,很多运动员看完后泪流满面,都能在剧中找回从前的自己。而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超越,其实就是历练,只要今天优于昨天的自己,就是进步,让我们致敬体育精神薪火相传,以超越成就精彩纷呈,一起携手向未来!


作者简介:祖新兰,女,中共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各级报刊及新媒体并多次获奖。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