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 | 刘艳:年夜饭的变迁


年夜饭的变迁

刘艳

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就是过年,因为过年就意味着有漂亮的衣服穿、有可口的饭菜吃。在小孩子的眼中,过年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是值得留恋怀念的一个节日。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过年的期盼已经越来越少,但对于年夜饭的种种过往却让我记忆犹新。我是上世纪60年代末出生的,尽管那时父母是双职工,却因为我们家孩子多、姥爷家日子艰难需要接济的缘故,日子过得也是捉襟见肘。即使这样,父母亲也是竭尽所能,让我们把年过得像样些。心灵手巧的母亲去商店买来减价的布头,为我们做一身合体的衣服鞋帽,在大年初一的早上,让我们体体面面地出去跟着大人们拜年,年夜饭吃的饺子是白菜素馅的,在我的印象中,这已经是很可口的饭食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姨妈舅舅们相继结婚,体弱多病的姥姥去世,姥爷也恢复工作,父母的工资也有所提高了,我们家的生活开始慢慢好转。每年腊月二十七,父亲会带我们去赶大集,给哥哥买些烟花爆竹,给我和姐姐买些红头绳和灯笼。父亲用积攒了一年的油票和肉票,买来棉籽油和两斤猪肉。猪肉倒入铁锅,炝锅后小火慢炖,香气从院内弥漫到院外,馋得我一个劲地往铁锅边凑,等到肉煮熟,我迫不及待地先去品尝,火候恰到好处,颜色鲜亮剔透,味道更是肥而不腻,那就是人间美味,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口齿留香。母亲会用发好的面制作一些小兔子、大寿桃、刺猬、枣花等上锅蒸熟,出锅后,每次我都把玩好久,才恋恋不舍地吃下去。年夜饭的饺子,通常是父母和哥姐一起包。母亲会炒个鸡蛋,再盛上盘水煮花生,切上一盘熟猪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父亲一边就着菜、喝着从供销社买来的散酒,一边讲些我们的童年趣事。心中撷满爱,口中蓄满情。

转眼间,我也到了出嫁的年龄。结婚第一年,我就成了煎炸年货的主力,这是一项大工程、麻烦活,我在娘家很少干这些,所以,在公婆耐心指导下,我很快掌握了洗、切、炸的一系列操作,当品尝到由我煎炸的藕盒、丸子、带鱼、黄面鸡等食品时,公婆夸赞我,我很有成就感。年三十下午,我们开始收拾年夜饭,一家人择菜、洗菜、炒菜,忙得不亦乐乎。年夜饭上桌,炖上一条鲤鱼,煎炸的食品每一样都切上一盘,炒上几样青菜,大家品尝着可口的饭菜,共同举杯,相互祝福,和谐愉快的气氛在暖意浓浓的屋子里荡漾开来……

时光匆匆而过,一转眼,儿子也成家立业了。儿子结婚第一年,在我的提议下,把我婆家人和娘家人聚在一起,到饭店吃年夜饭。我们走进酒店,一盏盏水晶灯映入眼帘,熠熠生辉,把整个大厅照得灯火通明。在服务员的引领下,我们来到预订的房间,那大大的“福”字和服务员喜庆的红衣,更彰显了新年的喜庆。按照长幼一一落座后,大家相互寒暄拜年,脸上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容。一盘盘菜端上桌:吉庆有余的鲤鱼、满子满黄的螃蟹、外焦里嫩的烤鸭、香脆金黄的炸藕盒、软润顺滑的麻婆豆腐等菜品堪称一绝。荤素搭配的水饺更是应有尽有,大家推杯换盏、畅所欲言,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传递出浓浓的友爱和亲情,真是道不尽的儿女情长、赞不完的太平盛世呀!

一阵酒酣耳热之后,大家在恋恋不舍中,挥挥手道声珍重,隆重欢乐的年夜饭就此结束。走出酒店,抬头仰望天空,花花绿绿的烟花正在绽放,震耳欲聋的鞭炮正在鸣响,将整个夜空装扮得绚丽多彩、如同白昼。

通过年夜饭的变迁,见证了祖国的繁荣昌盛、百姓的安居乐业!


作者简介:刘艳,女,德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乐陵市“红韵金秋“老干部宣讲团成员、乐陵市妙笔丹青书画协会会员。曾任《乐陵税务人》编辑,自幼酷爱文学创作。作品刊发于《山东地税》《山东税务》《德州日报》《乐陵市报》《乐陵文艺》《文海墨韵》《枣都诗社》等报刊及各大网站。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