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孙林凤:童年过年






童年过年

□孙林凤

不知不觉在世上已过了60个年了,说起过年的感受,觉得还是童年过年那么欢乐,那么美好,令人记忆犹新,恍如昨日。



童年的年是新鲜的,童年的年是彩色的,童年的年是轰轰烈烈的。童年期盼过年,期盼着穿新衣,期盼赶个花花集,期盼买朵海绵花,甚至期盼那一缕做毽子的公鸡毛。

扫房子,是过年的行动,也是孩子们的喜欢。我童年时代,农村住的是土房子,烧的都是大灶,一年下来,屋子里烟熏火燎,漆黑一片。进了腊月,找个好天气,庄户人家开始扫房子。在院子里搭起架子,铺上席子,将室内能搬动的一切统统搬出来,然后家庭的壮劳力头戴帽子或围上头巾,用大扫帚将屋顶、墙面、犄角旮旯都清扫一遍,然后再将物件一样一样搬到屋内。在物件的外搬里搬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参加到劳动中,享受劳动的快乐,同时,经常还有意外的收获,比如有时能捡到个钢镚,或者找到自己丢失的小刀、橡皮,或者长时间未找到的一个沙包。

酸,是浓浓的年味。那时,家里积攒点白面要留到年三十包饺子。平日里全是地瓜面窝窝头,又黑又硬。每到过年,家里用白色玉米面蒸馍馍,为达到与白面馍形似的效果。玉米面一经发酵,酸度大增,高度的酸味刻在童年的记忆里,随时光变化,早已是幸福的味道。

年三十这天,挂家堂,摆供品。有的孩子们不知道家堂是什么,看到别人家有,而自己家里没有,就问大人,谁谁谁家挂画了,咱家怎么不挂画啊?下一年,家里也挂上“画”了。还有的小朋友,看到人家上了供,就急忙跑回家,对娘说,你看谁谁谁家“摆祭”了,咱家也快“摆祭”啊。闹的周围人一阵大笑。

“点灯”让心亮堂。那时农村没有电,晚上一片漆黑。只有年三十晚上,所有屋子都点上灯,包括茅厕。顿时觉得明如白昼,心里出奇的亮堂。

“撒岁”是那时过年的风俗。院子里撒些芝麻干,人走上去发出“喳、喳”的声音,这年的味道又从脚上留了下来。听说“撒岁”是因年三十晚上有“百神下界”。现在想,百神不会用脚走着来吧?不走着来,怎能将芝麻秆踩出响声来?当年光顾欢乐了,也没问个究竟。

打灯笼是乐,烧灯笼是“哭中作乐”。年三十晚上,小伙伴们成群结队,打着灯笼从这家走到那家,又从那家走到这家,再加几句口号,很有一种神圣感。半大小子们逗小孩子是常事。半大小子谎称灯笼下面有什么什么,小孩子则信以为真,斜放灯笼,低头去看,这一看,蜡烛倒了,灯笼烧了,小孩子哭了,半大小子笑了。大人就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个“好嘛(好吃或好玩的东西)”给小孩子,小孩子阴雨转晴。

没有电视,村民演戏。什么《小姑贤》《小借年》等是那时村民常演的。说到小借年,有人不解,穷地过不起年的女婿为母亲去没过门的媳妇家借年,现在若有这事,肯定认为男生是傻瓜一个,可戏中人家就去了,还真的借到了。戏中的爱情观、价值观应该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童年的年,虽然物质是贫乏了点,但回忆起来都是欢乐。

童年有童年的欢乐,今天有今天的幸福。庆幸自己赶上新时代。在心里种下一束阳光,温暖自己,感染他人,过好每一个当下的日子,过好每一个年。

龙年将至,祝愿大家,新年快乐!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