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年方式的变迁
□刘艳
拜年是中华民族民间古老的传统习俗,是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交流感情的活动,也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记得小时候,从事教育工作的父母,一放寒假,就会带领一家五口回老家陪爷爷奶奶过年。大年初一,母亲就会把准备好的新衣新鞋,让我们兄妹三人穿戴上,打扮得漂漂亮亮,一家人先到爷爷奶奶那里拜年。一进门我们会扯开嗓子高喊:“爷爷奶奶,我们来拜年啦!”爷爷奶奶会高兴地迎出门来,我们三个跪下给爷爷奶奶磕一个响头。他们会高兴地扶起我们,并拿出事先准备的红包塞给我们。收到红包后,我们别提多高兴了。然后父亲和叔叔带着孩子们,一起去给家族里其他的长辈以及邻居拜年。我们学着大人的样子双手作揖、弯腰,长辈们一边笑呵呵地说:“好了好了,来了就是年呀!”一边忙不迭地往我们的口袋里塞糖果。几家下来,我们的口袋早就装满,于是飞快地跑回家,掏空口袋,再去追赶大部队。最喜欢去村子条件比较好的那几家,因为他们家里的糖果特别好吃,有大白兔奶糖、高粱糖、酥糖等,并且还有红彤彤的苹果和黄澄澄的橘子,每次拿到这些,我会藏起来,生怕哥哥姐姐给抢走,自己偷偷享用好几天。
后来,奶奶因病去世,爷爷退休后和新找的老伴搬到退休单位居住,父母就让哥姐回去陪着爷爷奶奶过年,我则跟随父母在他们的工作单位过年。父母的单位过年时一般都实行团拜活动,我也就随同父母一起参加。团拜就是团聚行礼、相互庆贺,这种风俗,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兴起的。在新春到来之际,大家欢聚一堂。或清茶一杯,或佐以糖果,成了大家交流思想、联系感情的一种形式。
我结婚以后,公婆跟我商量,他们单位时兴去单位的长辈家里拜年,问我是否能和丈夫一起去,我点头同意。从此,每到大年初一,我就跟随丈夫去给公婆单位的长辈去拜年,然后再去城里的几个亲戚家拜年,一个上午下来觉得还挺累。
随着电话机的问世,人们开始打电话拜年。而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手机短信拜年又应运而生,发短信拜年成了一种时尚,从大年三十到初一,短信的收件箱几乎挤爆。短信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有事先准备好的段子,加上前款后缀直接发送。当收到喜欢的短信,简单编辑后可以转发给很多人,这样既节省时间,还不用费心费力地遣词造句。
还有一种邮寄贺年卡、有奖明信片的拜年方式,将贺卡邮寄到亲朋好友手中,年后的开奖兑奖便成为年味的一种延续。
2020年的春节,疫情期间,一些人开始在网上拜年,发送电子贺卡逐渐代替了邮寄贺年卡。如今的微信祝福,已经成为人们拜年的主要方式,微信的功能也更加完善:发表情、发文稿、发语音、发视频、发红包、抢红包等等,真正做到方便快捷、简单明了。
从过去的登门拜年,到如今的微信拜年,其变化之大、速度之快,可谓日新月异,令人赞叹不已。拜年方式的变迁见证了时代的飞速发展,年的味道早已融入了许多现代气息,如果团圆是年的主题,拜年就是主题曲,而初一拜年则是这个主题曲序幕和华章的部分。拜年变化的只是方式,不变的却是浓浓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只要真情在,无论用哪种方式方法,承载和寄予的那份感情和祝福是永恒不变的。

作者简介:刘艳,女,德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乐陵市“红韵金秋“老干部宣讲团成员、乐陵市妙笔丹青书画协会会员。曾任《乐陵税务人》编辑,自幼酷爱文学创作。作品刊发于《山东地税》《山东税务》《德州日报》《乐陵市报》《乐陵文艺》《文海墨韵》《枣都诗社》等报刊及各大网站。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