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郭峰:临清舍利塔




临清舍利塔

文/图  郭峰

4月24日,几位文友相约去临清市参观大运河文化遗存及特色展馆,探讨大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

早7时30分准时出发。中巴车沿德上高速一路南行,路边麦田生机勃勃,恣意展示着鲁西北平原的广阔与平坦,炫耀着近在眼前的丰收。

我们于9时20分到达临清舍利塔。临清舍利塔坐落在临清市先锋路街道办事处大桥村,城北卫运河东岸(西岸即为河北临西县,这里与别处两省交界以河中心为界不同,河两岸都属临清市,这也体现了国家对此段大运河的保护与重视)。该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通州的燃灯塔、杭州的六和塔、镇江文峰塔并称“运河四大名塔”。



临清舍利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塔高61米,九级八面,通体垂直,楼阁式,塔顶呈将军盔形,据说这种制式省内独此一处。檐为陶质仿木出挑斗拱。转角斗拱下垂陶质莲花垂朴,檐角风铃微风中叮当作响,清脆悦耳,设想在百年前四周没有这么多现代建筑的环境中,这脆生生的铃声不知道会传多远,当得起“塔岸闻钟”的美名。

斗拱下部镶嵌“阿弥陀佛”四字:门楣上镌刻“舍利宝塔”四字,1991年前塔身与其他古塔一样略有倾斜,1991进行了保护性维护,现已安然无恙。

进入塔室,第一层供释迦牟尼佛,层高近3米,穹隆顶,顶为龙骨架,沿转角梯道(为保护,石梯都镶上了螺纹钢板)可迂回逐层攀登至顶层。七层以下地面铺青砖,每层有八个门,四明四暗。各层塔心室内皆有建塔时的功德碑。宝塔中心部位原有金丝楠木通天柱,上至塔顶下直落地宫,承托每层平面负荷,现仅存在于七、八、九层,且为1991年重修。第七层为仿制品,八、九层仍为原木。据有史料说,这种做法当属宋代遗风。

第七层供观音大士,金童玉女左右侍立,显然是现代品,缺了古人雕塑的那种慈悯神态。塔内到处都刻满了游客“到此一游”的留言,这些留言上至明代下至当代,最新的是2023年的,密密麻麻。有意思的是,我们在第四层看到了清道光年间一位驴友的留言“道光拾叁年五月初一,沂郡沂水县林松年到此登四层宝塔,在此住了数天,明天告假而行,不知何日再来。”今日读到这170年前的留言,又想起近几日网上流传的关于河北博物院的一段2300年前战国时《公乘得守丘刻石》留言的视频:“后世的君子们,你们好啊。”确确实实是引起了心里阵阵慨叹,叹世光恍惚流逝。彼人彼时,今人今时,彼人彼言,今人今言,谁是古人,谁又是今人?谁更是后世君子?后世的君子显然已听到了千年古人的问候,今人却不知林公是否又重游舍利塔……

临清舍利塔处正是汶、卫两河汇流北去的“天关”,登九层凭眺,携运河长练,观八面风光,读“西引太行”“东延岱岳”之题刻,一番追古抚今的感想不禁油然而起。

当我们的手掌再次抚过400年间为无数前人抚摸的光滑温润的塔壁,中华优秀文化越塔万里,滔滔不绝的感觉立时充盈着我们的身体。1991年临清市人民政府对舍利塔专门进行维护。同年,舍利塔维修工程又由国家文物局立项,山东省文物局历时6载承修。2001年6月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0年的运河古塔风采复现,我们当代人正在扎扎实实让这些“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再次且永远焕发活力。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