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 的 母 亲
□李培勇
娘,是我们兄弟四人对母亲深情的称呼,她是我们生命中最伟大且敬爱的人。
娘在19岁的青春年华嫁给了年轻的父亲。年轻时的娘留着短发,中等身材,虽说看上去稍显瘦弱,可她的性子却坚韧如钢,凡事都不甘人后。娘嫁给父亲是在1965年,彼时因自然灾害肆虐,人们挣扎于饥饿边缘,我们的家一贫如洗,生活的艰难如影随形。随后的几年里,我们兄弟四人相继诞生,这个贫寒的家庭更是捉襟见肘。父亲为了维持生计,想尽办法挣钱,整日在外奔波,有时一去数月,娘既要下地劳作,又要照料几个年幼的孩子,生活异常艰辛。

那时麦收没有收割机,得靠手把麦子连根拔起,为了多挣工分,娘总和男劳力干一样多的活。她把毛巾往头上一扎,两脚前后叉开,一手将麦梢拢成一把,一手抓住麦子下部,双手同时用力将麦子拔出,随即往脚上一磕,动作干脆利落、一气呵成。哪怕是长达二百米的地块,她也绝不落后。收工回家后,娘的手上布满血泡,可她毫不在意,用针挑破,挤出血水,眉头都不皱一下。第二天,她照常出工。中午别人休息时,她还会去拔些野菜回家喂猪,那股坚韧不拔的劲头始终支撑着她。母亲的这股劲也深深影响着我们,让我们面对生活困难时始终保持勇敢和坚定。
母亲的生活尽管困苦,却总是热情地帮助他人。邻居家的武子叔干活时砸伤了腿,他家日子就更难过了,粮食常常断顿。娘在给我们做饭时总会往玉米粥里加很多野菜,有时苦涩得难以下咽,她把省下来的玉米面让我们给武子叔家送去。不管是帮老人提重物,还是照顾生病的邻居,母亲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她会耐心倾听他们的烦恼,给予安慰和鼓励。有一次,强子来找我玩耍,那时已进入冬季,他穿得非常单薄,站在门口瑟瑟发抖。母亲看到后心疼地埋怨道:“这么冷的天你咋穿得这么少。”强子有点窘迫地说以前的棉衣都小得没法穿了,母亲不会做,奶奶也不在了。母亲赶紧找了套二哥的新棉衣给他换上,强子的父母对母亲感激不尽,而母亲只是微笑着说谁家还没有个难处啊。
恢复高考后,大哥是我们周围村里第一个考上师范学校的人。娘捧着入学通知书,眼里含满泪水,久久不肯放下。娘为此感到无比欣慰,她高兴得几夜没睡好觉,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对她投来羡慕的目光。临开学那个晚上,娘为了让大哥在同学们面前显得体面些,她把父亲的一件上衣拆了,然后按照我大哥的尺寸裁剪好,把衣服里面翻到外面,这样看起来就像是新的一样。娘连夜缝制。望着油灯下的娘,我想起了孟郊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我的眼睛一热,渐渐模糊了起来。
最小的弟弟要去当兵了,娘虽有万般不舍,但她强忍着不让眼泪流出来。弟弟军训结束后下了连队,给娘写了一封平安信。娘读了信后心事重重,好几天都没看到她笑过。她也没让我们给弟弟回信,而是决定亲自给弟弟写信。娘只念过两年书,为了写这封信,她熬了三个夜晚才完成。在连队的弟弟收到了家里的回信,激动不已。当他看到信上歪歪扭扭的字体时,上面写道:“儿啊,你的信娘收到了,娘很想你,知道你在部队很累很苦,你要坚持住,好好训练,不要拖连队的后腿。娘想告诉你,家里一切都好,不要为我们担心,你哥哥们也都很想念你,都以你能当兵感到光荣呢。儿啊,在部队里要听领导的话,和战友们好好相处,要有上进心,为国家多做贡献。娘相信你一定能做到的。娘也会在家里好好照顾自己,等你回来……”弟弟读着娘的来信,想起娘养育我们的艰辛,不由地泪流满面,跑到没人的地方哭了很久。
后来,我们逐渐长大,给儿子们盖房、娶媳妇成了娘心中的头等大事。四个儿子,年龄相差无几,说媳妇、定亲的事一个接一个。要完成这些事,需要花费多少钱啊,简直是个天文数字。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父亲整日愁眉不展,唉声叹气。而娘却总是乐观地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愁有什么用!我们要勇敢地面对,没有过不去的坎。”父亲曾在砖厂工作过,于是决定自己烧砖建房,这样能节省不少开支。父亲专心致志地制砖,地里的农活便全部落在了娘的肩上。她每天起早贪黑,在地里辛勤劳作,每年冬天手上都会裂开一道道口子,但她从未喊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
娘对我们的要求非常严格,总是耐心地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对老人必须尊敬孝顺,兄弟之间要团结和睦,看到邻里之间有困难的要伸手帮助……这些教诲让我们懂得了如何为人处世。如今,我们兄弟四人都已成家立业,子孙满堂。娘说住不惯城里的高楼大厦,也不能天天和邻里的老姊妹们拉呱聊天,一直坚持住在农村老家。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我们都会回家看望娘。特别是每年春节,在外工作的家人们都回来团聚,爷爷奶奶去世后,叔叔说,没有了父母兄嫂为尊,我们一家人都要围绕着他们过年。一家四世同堂三十多口人,能聚在一起过年,其乐融融,这与母亲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80岁的老娘是总指挥,按我们的特长分工,谁拌的凉菜好吃,谁炒的菜火候好,谁炖的鱼没腥味……她都了如指掌,我们干得有条不紊、各尽其能。我们一边做饭,一边讲述着外面的趣事,欢声笑语回荡在家里,邻居八婶常跟别人说:“你看人家孙男嫡女的这么多人在一起过年,多喜庆多热闹啊,咱要是能去一起过年多好啊。”
每次回家,娘都会把她自己种的蔬菜采摘下来,择得干干净净,每人一份,不多不少。娘总是站在门前,目送我们的车子消失在视线中。如今的娘已年事已高,但她依然为家中的老老少少操心忙碌。她就是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她的爱和关怀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她总是默默地付出,为我们遮风挡雨。她的坚韧、善良和乐观,一直激励着我们。

作者简介:李培勇,临邑人。1988年参加工作,街道广播站职工,文学爱好者。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