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立新:儿时村里的几件事


儿时村里的几件事

王立新

我1980年跟父母离开老家,至今40多年了。随着年龄渐长,闲暇时,常常记起小时候农村老家里的一些事,不免勾起一丝淡淡的乡愁。

窝头爷爷

我们三小队里有一人家,只有父子俩,老人小名应该叫“窝呢”(我们那里一般在小名后边加个“呢”字),私下里也有人叫他窝窝头,按辈分我们叫他窝爷爷。当时他六七十岁了,生产队里的活不用去干了,闲着没事,他就爱招呼一些老少爷们去他家里“打百分”(扑克)。他都是提前烧好水沏好茶,等人凑齐了,就开始玩。他有个特点,赢了牌很高兴,又赢又输也将就,如果一直输牌,就会气得脸铁青,气急了就忽地一下站起来,抓起一把牌,边使劲撕,边大声嚷“不来了”,然后大家就如鸟兽散赶紧各回各家。但过不了几天,他又忍不住牌瘾,开始又叫这个叫那个的去他家打牌,有时候实在大人凑不起来,也招呼我们一些小孩去玩。但只要是他连续输牌的时候,则又故伎重演,常年如此反复,大家背后都是一笑了之。



南方放蜂人

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颗枣树,每到枣树开花的时节,就会有外地口音的南方人拉着蜜蜂箱子到我们这里放蜂采蜜,一般都会待到枣花谢了。记得有一年,我们村又来了一伙放蜂的,其中有个小伙子20多岁,长得中等个,白白净净的,因为年轻就主要负责去挑水。我们村西南边有口甜水井,大半个村的人,都吃那口井的水,因为村里边的井都是“懒水”。小伙子每天去井上打水挑水,不知道什么时候,和村里年龄差不多大的小玲(化名)在打水的时候认识了,应该是互相看对眼了,然后就老是在打水的时候“不期而遇”,实际上就是谈起了恋爱。在上世纪70年代,农村年轻人自由恋爱可真是一大爆炸新闻,又是和外地人。这事自然成为村里人的谈资,小玲的父母开始也是坚决反对他们恋爱,但搁不住她绝食抗议,放蜂的领头人则一方面去女孩家里去求情,一方面也找村干部帮忙说和,最后在放蜂人临走之前,小玲父母终于同意了,最后小玲直接跟着小伙子走了。现在说来,那还真是个爱情佳话。

傻来呢

去年老家来人,说起村里的一些人一些事,听说二队的来呢已经去世好几年了。说起他,我应该管他叫哥哥,当时大家私下都叫他傻来呢,这是因为他特别爱说笑话,常常逗得大家哈哈一乐,但是老人们就觉得这孩子不稳重,认为是他说的都是些废话,所以就认为他“傻”。现在看来,他就是“生不逢时”吧,也是爱说笑话的农村小伙赵本山,后来就成了家喻户晓的大笑星。实际上,他那真不是废不是傻,而是一种天生的幽默感,记得当年他总能在索然无趣的生活中找到些乐子,让大家哈哈一笑,抛却烦恼忧愁。我因为离开老家比较早,过后就很少见到他了,听说年长之后他也“稳重”多了,然后娶妻生子,日子过得也不错,只是走得确实早了点。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