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小栋 | 晚唐杜牧:刚直豪迈酣畅的生命华章(下)


晚唐杜牧:刚直豪迈酣畅的生命华章(上)详情点击此处

晚唐杜牧:刚直豪迈酣畅的生命华章(下)

□ 戴小栋

三、杜牧诗的艺术特征

历来论者皆以“俊爽”二字形容杜牧诗文的风格。俊爽者,豪爽俊健也。即在峭健之中又有风华流美之致,将平生忧国忧民的壮怀抱负与悲春伤别的绮思柔情并流交融。张炜先生认为,仅就诗的气象来说,明快绮丽、英爽挺拔,是杜牧诗的主要质地。笔者认为,杜牧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一)“不务奇丽,不涉习俗”,讲求诗意的直接抵达

杜牧曾说明自己作诗的态度:“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居于中间。”(《献诗启》)这里的“高绝”为高超绝妙,是“高摘屈宋艳,浓熏班马香。”(《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奇丽”,是指李贺的诗风;“习俗”,是指元稹、白居易风靡一时的“元和体”;“处于中间”,是追求一种“气俊思活。”(清·洪亮吉《北江诗话》)

杜牧的许多诗诗意直白,一目了然。如:

睫在眼前长不见,

道非身外更何求。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灞上汉南千万树,

几人游宦别离中。

——《柳长句》

只此登攀心便足,

何须个个到瀛洲。

——《贵池亭》

杜牧的诗文特别注重思想内容而轻视辞采章句。他说:“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是以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答庄充书》)杜牧的诗能感人至深、流传千古,正在于言之有物,不作无病呻吟之语。

(二)杜牧的咏史诗大气磅礴,独树一帜

杜牧出生于宦门世家,祖父杜佑不但有政治才能,并且很好学,博古通今,曾撰成《通典》二百卷,成为中国典章制度史的名著,为后世治史者所必读。因此,杜牧年轻时很有抱负,在二十余岁未中进士前,就写了《阿房宫赋》和《感怀诗》,表现出对时局的关切。其中,杜牧入仕前(23岁)写就的名篇《阿房宫赋》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疏遗之章,已经具备气壮、英挺、峻拔、中气充盈等特征。杜牧一向注重研究兵法,他二十岁时读《尚书》《左传》《国语》等,“见其树立其国,灭亡其国,不始不由兵也”,于是,他搜求自古以来的兵书,凡十数篇,认为孙武所著的十三篇最好。大中三年春,杜牧上书宰相,说大儒在位应当知兵,并将自己所注的《孙子》十三篇呈献。

在这样的背景下,再重读杜牧的《过骊山作》《江南怀古》《过勤政楼》,细细品味“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能在更高的维度上理解杜牧的深刻和厚重。杜牧的咏史诗常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并作出评价,再上升到对历史发展的哲理思索。近年来,杜牧研究者认为,杜牧的咏史诗有史论成分和写景成分加强、变叙述为渲染描绘、善作翻案文章、创意新奇(如《题乌江亭》《赤壁》)等特点;晚唐诗人中第一个大量采用七绝形式写作咏史诗者正是杜牧,他的诗突破了演绎史实、褒贬人物的格局,标志着史论式的七绝咏史诗经过中唐时代的酝酿和发展至此已臻成熟,历来享有“二十八字史记”之美誉。

长空澹澹孤鸟没,

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似业,

五陵无树起秋风。

——《登乐游原》

六朝文物草连空,

天澹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

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

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

参差烟树五湖东。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三)言情写景、抒情豪迈,真实记录反映红尘生活

言情写景的小诗是杜牧最擅长的。他经常喜欢用四句一首的绝句体,描写景物,发抒情感,含蓄精练,情景交融,往往在短短的两句或四句中,写出一个完整而优美的景象,宛如一幅画图,或者表达深曲而蕴藉的情思,使人玩味无尽。所以前人论到唐代擅长绝句的诗人总有杜牧在内,而后人选本中选杜牧的诗也往往以绝句为多,清代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流传甚广,七言绝句条目下共收入李白、杜甫等28位诗人的51首七绝,入选篇目最多的即杜牧,多达9首。张炜先生认为,杜牧那些最有代表性的七绝,明亮干净却不表相化,脆生果决却有余韵,具象清晰而能概括,纯美唯美则又厚重,脱口而出更无浅直。由这一切元素综合决定,才拥有了一种无可替代的独具之美。举例:

两竿落日溪桥上,

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

一时回首背西风。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

菱透浮萍绿锦池,

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

鸳鸯相对浴红衣。

——《齐安郡后池绝句》

兰溪春尽碧泱泱,

映水兰花雨发香。

楚国大夫憔悴日,

应寻此路去潇湘。

——《兰溪》

再推荐一首向来被认为“小杜最佳之作”的七言律诗: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齐山登高》

会昌五年(845)九月九日,杜牧与张祜登齐山,同在山中石壁上题名,后作《九日齐山登高》。两人都怀才不遇,同命相怜,登齐山时感慨万千,因而此诗是发抒愤慨之作。

另外,杜牧写过两首与自己的写作风格完全不同的诗,气势豪迈,高昂激越,有石破天惊之语,颇有李太白诗风,也深受韩愈的影响。

人生直作百岁翁,

亦是万古一瞬中。

我欲东召龙伯翁,

上天揭取北斗柄。

蓬莱顶上斡海水,

水尽到底看海空。

月于何处去,日于何处来?

跳丸相趁走不住,

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皆为灰。

酌此一杯酒,

与君狂且歌。

离别岂足更关意,

衰老相随可奈何!

——《池州送孟迟先辈》

《池州送孟迟先辈》是一首48韵长诗。前41韵均为五言,最值得称道的是,结尾7韵画风突变,宛如一首交响乐,本来中规中矩地进行,陡然便进入了最华丽炫目的乐章,让人目不暇给。

东垠黑风驾海水,

海底卷上天中央。

三吴六月忽凄惨,

晚后点滴来苍茫。

铮栈雷车轴辙壮,

矫躩蛟龙爪尾长。

神鞭鬼驭载阴帝,

来往喷洒何颠狂。

......

——《大雨行》

《大雨行》写开成三年(838)大雨,时杜牧在宣州幕中。全诗多用比喻,将雨的声势凸现出来。宋代吴聿《观林诗话》赞美杜牧《大雨行》“万里横亘羽林枪”。

四、两首长题诗

道一大尹、存之学士、庭美学士,简于圣明,自致霄汉,皆与舍弟昔年还往,牧支离穷悴,窃于一麾,书美歌诗,兼自言志,因成长句四韵,呈上三君子。

九金神鼎重丘山,

五玉诸侯杂佩环。

星座通霄狼鬣暗,

戍楼吹角虎牙闲。

斗间紫气龙埋狱,

天上洪炉帝铸颜。

若念西河旧交友,

鱼符应许出函关。

此诗作于大中四年(850),时杜牧即将赴任湖州刺史。清钱谦益、何焯《唐诗鼓吹评注》卷六:“此诗美三君子在朝致治而冀其引荐也。”此诗情致高昂、用典繁多、文气贯通,系杜牧诗中的上品。尾联“若念西河旧交友,鱼符应许出函关”更是挚友握别、互致属望的金句。

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颇闻自适高秋企望题诗寄赠十韵

天子绣衣吏,东吴美退居。

有园同庾信,避事学相如。

兰畹晴香嫩,筠溪翠影疏。

江山九秋后,风月六朝馀。

锦帙开诗轴,青囊结道书。

霜岩红薜荔,露沼白芙蕖。

睡雨高梧密,棋灯小阁虚。

冻醪元亮秫,寒鲙季鹰鱼。

尘意迷今古,云情识卷舒。

他年雪中棹,阳羡访吾庐。

此诗作于大中六年(852),时杜牧自湖州回到长安,已进入人生倒计时。诗中描写了监察御史许浑退居故里丹阳后清闲高雅的生活状况,表达了杜牧对许浑归隐生活的羡慕之情。其中,“尘意迷今古,云情识卷舒”两句,说的是许浑退居后,对于世事的变化洞彻于心。《樊川诗集注》:“云之卷舒,禽之飞翔,皆在虚空中,所以变化无穷,圣人之道也。”

五、三封书信

(一)致高元裕

某启:人惟朴樕,材实朽下,三守僻左,七换星霜,拘挛莫伸,抑郁谁诉?每遇时移节换,家远身孤,吊影自伤,向隅独泣。将欲渔钓一壑,栖迟一丘,无易仕之田园,有仰食之骨肉。当道每叹,末路难循,进退惟艰,愤悱无告。

——《樊川文集》卷十六《上吏部高尚书状》

大中二年(848)秋,杜牧接到吏部尚书高元裕寄给他的一封信,时杜牧任睦州刺史。睦州是一个沿江的小郡,四周多山,很是荒僻。杜牧在《祭周相公文》中对于睦州有这样一段描写:“万山环合,才千余家。夜有哭鸟,昼有毒雾。病无与医,饥不兼食。抑喑逼塞,行少卧多。逐者纷纷,归轸相接。”在唐武宗会昌年间,因李德裕当权,杜牧不得升进。杜牧自从出守黄州以来,迁池、迁睦,首尾七年,很少有朝中达官与他通书信,现在他接到吏部尚书高元裕的一封书信,真有空谷足音之感。杜牧在信中牢骚满腹:“三守僻左,七换星霜,拘挛莫伸,抑郁谁诉?”觉得“进退惟艰,愤悱无告”。

(二)致周墀

伏以睦州治所,在万山之中,终日昏氛,侵染衰病。自量忝官已过,不敢率然请告,惟念满岁,得保生还。不意相公拔自污泥,升于霄汉,却收斥锢,令厕班行,仍授名曹,帖以重职,当受震骇,神魂飞扬,抚己自惊,喜过成泣。

——《樊川文集》卷十六《上周相公启》

大中二年(848)八月,杜牧终于接到内升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的新任命,这是由于宰相周墀援引之力。杜牧接到新任命非常高兴,作了一篇启寄给周墀表示感谢。“向隅独泣”“喜过成泣”,相隔时间不长的两次落泪心情迥异!

(三)致崔尚书

某启:某比于流辈,疏阔慵怠,不知趋向。惟好读书,多忘;为文,格卑。十年为幕府吏,每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刺史七年,病弟孀妹百口之家经营衣食,复有一州赋讼,私以贫苦焦虑,公以愚恐败悔,仍有嗜酒多睡厕于其间。是数者相遭于多忘、格卑之中,书不得日读,文不得专心,百不逮人,所尚业复不能尺寸铢两自强自进,乃庸人辈也,复何言哉!

——《樊川文集》卷十六《上刑部崔尚书状》

大中三年(849),杜牧在长安作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在这年中,杜牧将自己所写的文章抄写了二十篇,呈刑部崔尚书,并且写给他一封信,概括地叙述了自己十余年来读书为文的情况,信中所谓“惟好读书,多忘;为文,格卑”,虽是杜牧自谦之词,但是也发抒了他宦途既不得意而学问文章又未能达到自己期望成就的不满情绪。“十年为幕府吏,每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十年幕府生涯,对杜牧来说不过是处理文书,出使和参加宴游等,“蓄积了杜牧的大阅历,开拓了大视野,也让他耗尽了青春。”(张炜先生语)

六、晚年杜牧

自大中三年(849)起,杜牧的人生进入收官谢幕的晚年。

“事必直书、辞无华饰”。大中四年(850)夏天,杜牧迁官吏部员外郎。唐朝士大夫做官重内轻外,愿做京官而不愿做外官,杜牧却在大中三年请求外放为杭州刺史,理由是京官俸薄,不如刺史俸禄之厚,不能供应病弟孀妹。未果。

大中四年夏,三上宰相启。再次请求外放为湖州刺史。第一启首先表明自己不是急于进趋之徒,然后叙述他的弟弟杜顗聪明俊杰,非寻常人,不幸失明废弃,穷居海上,只有一兄,仰以为命,复不得一郡以供其衣食与医药,是很可同情的。第二启谈到自己早衰多病,48岁已经耳聋齿落,不敢以寿考自期,愿未死前早得一郡,能求异人术士为杜顗治病。第三启写他的病弟孀妹寓居扬州,生活困窘,必须由自己以官俸接济,听说湖州刺史出缺,所以敢启请外放。这一次,宰相了解这些情况后同意了他的请求,允许外放他为湖州刺史。杜牧当时身居吏部要职,却以一般人看来难以启齿的家事亲情为由,一而再、再而三请求外放,彰显了杜牧晚年不恋京畿枢要但求安逸舒适的率真果敢。

“邀侣以官解,泛然成独游”。好日子总是稍纵即逝。大中五年(851)秋,杜牧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距大中四年秋初任职湖州正好一年。大中五年秋末冬初就任新职,第二年迁官中书舍人。重新回到权力的中心长安,杜牧没有一丝一毫的喜悦,明明是升官赴京,他却说是“流落西归”,“惆怅江湖钓竿手,却遮西日向长安”两句,蕴藏着激壮不平的情思。

镜中发丝悲来惯,

衣上尘痕拂渐难。

惆怅江湖钓竿手,

却遮西日向长安。

——《途中一绝》

夹岸垂杨三百里,

只应图画最相宜。

自嫌流落西归疾,

不见东风二月时。

——《隋堤柳》

大中五年这一年,有两件事让杜牧非常伤心,就是他最友爱的弟弟杜顗以及对杜牧有知遇之恩的好友周墀的死去。两人均卒于大中五年二月。杜牧和他唯一胞弟杜顗一生的手足情谊,让我们感动不已。杜顗是一位奇才,25岁即得中进士,入李德裕镇海幕为巡官不久即为眼疾拖累,从此成为兄长杜牧一生的怜惜和牵挂。杜牧为弟弟作的墓志铭最后说:“某今年五十,假使更生十年为六十人,不夭矣,与君别止三千六百日尔!况早衰多病,敢期六十人乎,忍不抑哀,以铭吾弟。”读来催人泪下,不幸又一语成谶!

大中六年(852)元旦,杜牧上朝归来吟诗一首:

星河犹在整朝衣,

远望天门再拜归。

笑向春风初五十,

敢言知命且知非。

——《岁日朝回口号》

此诗大概是可考证杜牧写的最后一首诗。前两句记录自己天还没亮就整理朝服上朝,然后远望天门再次拜别归去。后两句用“五十知天命”和“伯玉知非”的典故,50岁的杜牧不敢说自己完全知道天命,但感慨之前的49年落魄不得意。

“孤坟三尺土,谁可为培栽。”大中六年(852)冬天,杜牧得病,相当沉重,自认为阳寿将尽,临终时作《自撰墓铭》,叙述平生经历。那年的冬末,杜牧病逝于故乡长安安仁坊宅中。

关于杜牧卒年,缪钺先生认为,应据新、旧《唐书》本传及杜牧《自撰墓铭》,定为大中六年,年五十岁。

后记

近读缪钺先生《杜牧年谱》《杜牧传》、胡可先先生选注《杜牧诗选》和张炜先生《唐代五诗人》,深感自己才疏学浅腹中空,不禁想起先贤黄庭坚“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的警语。边读边想边记,拉拉杂杂草成此篇读书笔记。

——小栋2024年5月于德州工程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戴小栋,著名诗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数 学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诗 歌创作委员会主任。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