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培勇:家乡的柳树





家乡的柳树

李培勇

每当踏上归乡的路途,远远近近映入眼帘的,总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树木,而其中最为常见的,当属那一棵棵柳树。无论是房前屋后,还是河边路旁,柳树的倩影无处不在,恰如贺知章诗中所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那婀娜的姿态令人心醉。

柳树是家乡极为寻常的树种,虽不像松树那般伟岸挺拔,也没有杨树那样蓬勃向上,更没有名贵树种的迷人风姿和馥郁果实,然而,它却勾勒出了家乡最质朴纯美的风景线。

“树头雪过梅犹在,地上春回柳不知。”过了“六九”之后,尚是春寒料峭之际,河边的柳树便在一片青褐色中悄然萌发出点点绿意。微风轻柔拂过,柳枝婀娜摇曳,仿佛热忱地迎接春天的款款而来,细长的枝条从高空悠然垂下,柔顺丝滑,上面缀满了黄色的芽苞,远远望去,恰似摆动的流苏,又宛如少女飘逸的秀发。又过数日,嫩芽便爬满了枝条,一声声清脆的柳笛唤醒了世间万物。树下的小草探出嫩绿的小脑袋,杏树的花骨朵也令满树绯红。那似花非花的柳絮,在世间轻飞曼舞,让人不禁想起曹雪芹在《临江仙·柳絮》中的词句:“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有人嫌弃柳絮无骨,逐水漂流,可我却要盛赞它扬眉吐气,激昂青云!

柳树的生命力极其旺盛。截取一段柳枝,插入土中,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能生根发芽,亭亭玉立,真可谓“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因柳与留谐音,古人常以折柳表意,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垂柳枝条柔韧,随风起舞,也常常引发文人们的兴致。《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在春天中摇曳的柳树,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折柳送行,也寓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随处可活,抒发依依不舍之情。

在我的家乡,有着柳编的传统。勤劳的手艺人,先挑选出粗细均匀、柔韧性好的柳条,将柳条浸泡在水中一段时间,使其更加柔韧。编织时,他们手法娴熟,那双手,仿佛在柳条间跳舞,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流畅。比如编织笸箩,他们先用较粗的柳条打底,围成一个圆形的框架,然后用稍细的柳条一圈圈地往上编织,交叉穿插,紧密有序。对于簸箕的编织,则需要注重簸箕口的形状和边缘的加固,以保证其使用时的稳定性和耐用性。蒸条柔软而有弹性,常被用于编织一些精致的小件,如小巧的菜篮,编出的纹理细密美观。看似平凡无奇的柳条,经过一双双巧手的穿、拧、系、编、织、缠、绞,幻化成了结实耐用的笸箩、簸箕、柳条箱、饭篮、菜篮、笊篱等,质朴而不失雅致和精巧,既能满足日常生活,又能卖钱贴补家用。

柳树全身皆为宝。开春的柳芽,经过加工可制成茶饮,能明目。柳树芽摊煎饼也是一道独具特色的美食。撒满柳芽碎的煎饼,打上两个鸡蛋,均匀抹匀蛋液,煎饼的酥脆、蛋黄的香醇、柳芽的鲜嫩,让人仿佛一口吞下了一片春光。据说清明节吃柳树芽煎饼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这与江浙地区的“青团”在文化内涵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柳皮能清心解毒,柳枝可接骨,柳叶填枕可疗失眠,柳根祛风利湿、消肿止痛。它从不介意被冷落,低调内敛、朴实无华。加之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又为柳树增添了几分名士气韵和隐士风骨。

夏天来临,河边的柳树上热闹了起来,黄鹂鸟那婉转悦耳的鸣叫,似乎给炎炎夏日带来了一丝清凉。知了最钟情于柳树,飞到繁茂的枝头上纵情高歌。河边那棵弯弯的老柳树成了孩子们的乐园。爬树成了孩子们的必修课,他们中午不睡觉,爬到柳树上捉知了。他们在靠近水面的大柳树上,举行跳水游泳比赛,看谁爬得高,往水里扎得深、游得远。

秋天,柳树的叶子渐渐泛黄,秋风拂过,一片片柳叶宛如金色的蝴蝶翩翩起舞,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黄的绒毯,宛如刘禹锡笔下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只是此时少了那踏歌的声音,多了几分秋的寂寥。柳树枝条在秋风中微微摆动,仿佛在与即将消逝的岁月深情告别,又好似在为即将来临的寒冬蓄积力量。

冬天,柳树银装素裹,枝条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霜花。在凛冽的寒风中,它傲然屹立,虽不再有春日的蓬勃生机、夏日的葱茏繁茂、秋日的诗意浪漫,但那坚韧的枝干却展现出一种别样的坚毅与不屈,默默等待着下一个春天的降临,恰似“无心插柳柳成荫”所蕴含的顽强生命力,无论经历怎样的寒冬,都能迎来新的生机。

这就是家乡的柳树,平凡中透着不凡。它以独特的姿态演绎着生命的魅力,守望着我们的家园,轻声诉说着家乡的悠悠往事,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慰藉。



作者简介:李培勇,临邑人。1988年参加工作,街道广播站职工,文学爱好者。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