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文史|清代孙星衍:兴水利 减民负


清代孙星衍:兴水利  减民负

□本报记者  李玉友

今德州主城区明月湖南岸、原德州行署所在地,在清代是山东督粮道署衙。它占地20余亩,是清代德州最大的一所旧官衙之一。在衙署院内的东面,有一所院落,院门朝西,门内墙壁上镶有一面青石,上刻有隶书“平津馆”三个大字,是清嘉庆年间著名书法家钱咏(字梅溪,今无锡人)所题。石面上还有《平津馆记》隶书全文,是平津馆主人撰文、钱咏书写的,平津馆的主人就是清代著名学者孙星衍。民国年间,此处先为德县县公署,1928年以后又改称德县县政府。

孙星衍(1753年—1818年),字渊如,江苏阳湖(今常州市武进区)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进士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当时,乾隆皇帝的宠臣大学士和珅羡其名,愿与孙星衍结交,孙星衍却托故不见,可见他为人清高,不媚权贵。清嘉庆十年(1805年),孙星衍调任山东督粮道。来德州以后,他在督粮道署院内修建了平津馆,公余之暇,在这里著书立说。他所学广博,对经史、文字、金石等都曾涉及。他还工篆隶、精校勘、能诗文。他的主要著述有《尚书今古文注疏》《周易集解》《寰宇访碑录》《旧三体石经残字考》《平津馆金石萃编》等。他还刊刻《平津馆丛书》《岱南阁丛书》,并辑校多种诸子、医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平津馆丛书》凡十集四十二种。《岱南阁丛书》共计有二本,第一本十六种,其中除自著的诗文集,还校勘有《古文尚书》、《孙子》和地理、刑律方面的古籍; 另一本计有《周易口诀义》《夏小正传》《急就章考异》《王无功集》四种。

孙星衍在德州任职期间,留下了被后人铭记的事迹。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在德州卫第三屯发现了北魏的高贞墓碑,他和德州知州原逊志、督粮道库大使沈志水把碑移置学宫,他用行草书写了跋词刻在高贞碑阴。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他把自己珍藏的秦朝丞相李斯篆书《泰山刻石》残字拓本29字,请当时的文字学家严可均(字景文,今浙江吴兴人)用双钩法摹下来也刻在高贞碑阴。1400余年的高贞碑和2000多年的李斯篆,得以保存到现在并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受到保护,可以说与孙星衍的重视和得力措施是分不开的。

德州四女寺的南支河(今称漳卫新河)年久淤塞,致使运河洪水无处可泄,经常决口,漕运阻滞,农田受害。孙星衍奏报清廷,请求开挖这条人工河道的淤塞处以便泄运河之水。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他建议以德州驻防的满洲兵担任这一挖河任务。这个奏议得到清廷批准。任务下达,满洲兵很不情愿。他们多年养尊处优,从来没有干过这样的苦力活,可是朝廷的命令是不能违抗的,满洲兵还是顺从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孙星衍的这一惠民之举,被德州父老们多年传诵,后来经德州绅民呈请山东巡抚,准予把孙星衍崇祀德州名宦祠。

上世纪60年代修建德州行署时,平津馆因年久失修被拆除。

(据德州文史资料)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