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上崖子
□任国涛
生活中的我们,总有一些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我的脑海里,时常闪现村西那处高地,这就是被老家人俗称的“西上崖子”。
上世纪70年代,那时我家院墙外是一条水沟,沟西边就是高出村庄一大截的西上崖子。崖子边沿都是立土,直直的立在那里,但从不会坍塌;西上崖子就像一座孤岛,独悬在村西,面积足有十二三亩地的样子。也许紧邻村庄的缘故,再有特殊地形的加持,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它成了我们小队家家户户都有一份的菜地了。
西上崖子的中间是一条宽不到两米的东西向主路,顺路到东沿向下的一个慢坡道直接进村,而向西连接着一处宽敞的场院,这可是在村集体那个年代收秋收麦、打场晒粮的主战场。在西上崖子主路中心偏北的位置,有一口砖砌的水井,井上安有水车;人们通过推动水车上端的主轴,使和它啮合在一起的绞盘转动,把垂直固定在水井中心圆铁管内的一条带有很多皮活舌的铁链提上来,清凉的井水也就源源不断的带上来了。整个菜园浇菜都依靠这口井来完成。记得那时种的青菜基本就是以韭菜、茄子、尖辣椒、豆角为主,夏天来时,整个菜园子里绿意浓浓、各色蔬菜鲜鲜亮亮,不信你看:红绿相间的尖辣椒,在株枝并不高的辣椒棵上,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密密麻麻的;韭菜一排排一列列,挺拔的身姿像即将出征的战士;圆圆的茄子隐身在茄秧叶下,俯下身子顺茄秧垄沟望去,满眼都是紫皮大茄子……
当落日的余晖折射出道道晚霞,像一条条金丝线,匀和地铺洒在大地上,映衬着大田里劳作归来的乡亲们的身影;人们荷锄而归,说着笑着,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走起路来,脚步都是轻快的。回村的路上,西上崖子是必经之地;每每走到这里,他们总是到自家的小方格菜地里走一走、看一看,拾掇拾掇菜园,或除草、或松土,或挑开菜畦地头,推上半个多时辰的水车,看清澈的井水恣意的流进菜地,同样也流进独属于那个年代辛勤劳作一生的父辈们贫乏、干渴的心田。
西上崖子,就像朴实的邻家大叔,给人一种厚重的亲切感,并且不停地为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奉献再奉献;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它既丰富了乡亲们的餐桌,同时也成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人们的精神寄托地,这里能让人们疲惫的身心得到些许抚慰。我常想,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乡亲们,值得拥有这份田园的幸福。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