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
□王庆荣
我的家乡在鲁西北农村,只是大平原上一处普普通通的村落。从我记事起,这里就充满着宁静、勤劳、和谐的气氛,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清晨,天空还未完全泛白,小村庄就从沉睡中苏醒,人们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家家烟筒冒出的袅袅炊烟,与晨雾交融在一起,村庄笼罩在云雾缭绕之中,好似一幅美丽的图画。男人们扛着农具赶着牛走向田野,女人们开始给猪羊和家禽喂食,各家庭院里不时传出鸡鸣、犬吠声,整个村子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当太阳落山,晚霞的余晖洒满大地,万物披上金色,绿油油的田野鸟飞虫鸣,劳作了一天的农民,拖着疲惫的身体,扛着农具顺着羊肠小路返回村里。趴在路边等待主人的小狗,摇着尾巴紧随主人走进院子。夜色笼罩大地,村子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和喧嚣。
我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那时正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困难时期。村里贫穷落后,吃着粗茶淡饭,穿得破衣烂衫,但却是我一生中无忧无虑,度过的一段最美好幸福的时光。春日的阳光里,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到处奔跑,快乐成长;夏秋两季我们拔草、放羊,捕鱼捉虾;冬天里我们堆雪人,打雪仗,捉迷藏,在冰封的池塘里滑冰。村里的田间地头、各个角落无不留下我和小伙伴们的脚印和顽皮的笑声。村里哪个池塘里的水深水浅,哪个水沟里有鱼有虾,谁家院里的枣树结的枣甜,哪块地方常有蛇出没……我们都了如指掌。我最喜欢的是傍晚站在池塘边看日落,周围环水,不见波澜,偶尔有小鱼悄悄地探出头,小心翼翼地吐出一串泡泡,水面荡起一片小小的涟漪。太阳像一颗燃烧的火球,一点一点沉入天际线,把天上的云彩染成鲜红色。我像是被置于一幅美丽的图画里。每到这时,心情总是特别兴奋,深深地被美妙的大自然所吸引,久久不愿离去。
据记载,我们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朝初期,由于连年战乱和灾荒,中原一带变得人烟稀少,土地荒芜。鲁西北广袤的大平原,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有利农耕。我们村最早先有王姓和孟姓人家迁此居住,后来又有来自山西、河北、胶东等地方的人家陆续落户在村里。到民国年间,已发展成有200余户、近千人的村落。村民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大自然能给人类以恩赐,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在大自然面前一家一户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当遇到洪涝、干旱、虫灾等自然灾害时,为了生存,战胜灾害,人们不得不携起手来,众志成城,共同面对。在历史的长河中,全村人不知道多少次团结奋斗,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夺得丰收,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这种生存环境,造就了村民勤劳、淳朴、团结、善良的村风,铸成了村民互帮互助、一家有难户户支援的优良品德。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村里不管谁家修房盖屋,村里的能工巧匠都会不辞辛劳,不计报酬,携带工具主动前来帮忙。谁家老人病故,孝子和亲属只管痛哭,所有发丧事宜,都会有前来帮忙的乡亲包揽。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按着当地的习俗为你操办得圆满而风光。每到农忙季节,为了不误农时,邻里之间都会自发组织起来,互相帮助,抢收抢种,昼夜不停!全村好似一个大家庭,守望相助,共同承担着人生中的种种挑战与艰辛。
家乡在历史上以尊师重教而著称,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早在清代,村中就有有识之士慷慨解囊创办了义学,贫寒子弟可免费入学。当时在生产力极其落后,兵荒马乱,饥荒不断,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家家户户不忘培养后代,送子弟上学识字。村中出现了不少“书香门第”“教育世家”,造就了不少文人墨客,有的子弟考取了秀才,有的中了举人、贡生。民国时期,村里出了一批教师、校长,分布在各地教书育人,传播革命理想。新中国成立以后,村民们更是如沐春风,重教育人的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仅改革开放以来,村子里陆续考出大中专毕业生百余人。他们中有的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有的成为硕士、博士,成为国家栋梁人才,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祖祖辈辈走过的田间小道变成了明亮宽敞的柏油路,昔日的土坯屋变成了崭新漂亮的红瓦房。过去买辆自行车都觉奢侈的村民坐上了小轿车,告别了有史以来挑水烧柴的旧时代,用上了自来水、液化气。现代化的设备纷纷进入农家,手机、空调、电视、电冰箱、电热器等电器一应俱全,过上城里人的生活。结束了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耕地、播种、治虫、收割等农活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年轻人纷纷走进城市,走进工厂,下海创业。街头巷尾摆放着整齐的垃圾箱,往日脏乱不堪的村落变得绿树成荫,果树成行,整洁、文明、美丽,旧貌换新颜。千百年的梦想变成现实。
我爱我的家乡,因为那是我生命的摇篮,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对村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深情。我虽然住在城市,身在闹市,每天目睹林立的高楼大厦,亲历着车水马龙的城市繁华,但更怀念家乡小村的优雅和宁静,怀念田间庄稼泥土的那份芳香。每年回家上坟,走在村里的大街上,已看不到儿时那些熟悉的面孔,同龄的玩伴不知去了何方,遇到少年儿童问他父亲、爷爷的名字,才知道是谁家的孩子。见到陌生的妇女知道这是外村嫁来的媳妇,她们用异样的眼光望着我,以为我是谁家的亲戚。尽管这样,仍挡不住我对家乡的眷恋。树高千尺不失根,江河万里总有源。家乡是我精神的寄托,是我心中永远的港湾。正像一位同乡所言,生命若想归于尘土,灵魂若欲升上天堂,唯有家乡是最终的归宿!
1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