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小院
□马玉凤(武城)
我最近喜欢上了一首歌,名字叫作《苹果香》,狼戈那满含怀旧之情、声音略带沧桑的演唱,深深地感染着我。特别是那句“湖蓝色的院墙,我生命中的院落……”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儿时的院落儿时的家。
我的家坐落在小村的南边,宅基呈长方形,有前后两栋房子,既各自独立中间又有门相通,院落并不是很大,却承载了我年少时全部的欢乐与幸福。前院里生长着十几棵枣树,春天满院枣花飘香、沁人心脾,秋天硕果累累、如霞如瀑,有了它们的点缀,小院充满了勃勃生机;后院里有一棵笔直高大的国槐树,有一架藤蔓交错、绿叶如锦的葡萄树,还有一棵枝繁叶茂、果大如拳的石榴树,在我和家人们的心中,它们都是有灵魂有故事的吉祥之树。槐树像小院的卫士英姿飒爽、昂首挺立,葡萄树则像一位浪漫多情又慷慨无私的女子,把甜美的果实奉献给我们,石榴树的果实酸甜可口、更是寓意着吉祥太平、多子多福,它们共同参与了农家小院的繁荣兴衰和烟火人生。
一前一后两处院,住着我们家祖孙三代九口人。我的父亲在乡镇企业当会计,他是个爱家又置家的人。他量力而行,把我们家的院落打造得别致又温馨。前栋房后栋房之间有十几米的距离,虽然说在前房留了后门,可是,我裹过脚的奶奶每天到前院去喂猪和鸡鸭鹅,要跑很多趟。晴天还好说,若赶上夏天的连阴雨,奶奶的一双小脚踩在泥水里来回奔波,很是受罪。父亲看在眼里放在心上,没多久就买来一车砖,在北房和南屋之间铺了一条中间高两边低的红砖甬路,还细心地留了排水口,不光是方便了通行,还使我们家的小院上了一个档次。
后来,父亲又操持着在前院和后院各盖了两间东房,使我们家有了更多的储物空间,房顶也成了最好的晒场。那时候还是大集体时期,村民们在生产队参加劳动,生产队把集体种植的粮食和蔬菜统一分配给社员们。有一年秋天,生产队种的地瓜和白萝卜大丰收,我们家分到了7000多斤地瓜和800多斤萝卜,像小山似的堆在院子里。地瓜有白瓤的、红瓤的,白瓤的水分少适合贮藏,红瓤的放置几天后蒸着吃又甜又糯。还有又甜又脆的苹果红薯,紫皮粉瓤,简直成了大人孩子口中最美味的水果。那些大萝卜白白胖胖的,像胖娃娃的大腿,每个都有十几斤,真喜人啊!那时候,村民们的院子里都挖有地窨子,是专门储存地瓜和蔬菜的。我们家没有那种长方形的大窨子,只有一个像水井一样的竖窨子,这么多的地瓜和萝卜自然是储存不下。怎么办?奶奶自有妙计。她发动全家人,把地瓜切成片儿(有专用工具),再单个摆放铺设在院中的秫秸箔上,箔上摆不下了,就摆到房顶上去。奶奶和妈妈负责切片,我站在房檐上用水桶往房上提,二妹和三妹负责在房顶摆地瓜片。那年我13岁,二妹小我两岁,三妹才7岁,她们人小胆大,蹲在高高的房顶上干活一点也不怯懦,小巧的身姿、娴熟的动作,令过往的人看了直竖大拇指。更年幼的弟弟妹妹也不闲着,用稚嫩的小手往水桶里拾地瓜片,忙得不亦乐乎。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正房和偏房上都摆满了地瓜片儿,密密匝匝,一派壮观的丰收景象。那年秋冬,我们家一天三顿饭,天天吃用地瓜面包的大蒸饺,尽管奶奶把萝卜、白菜、茄子干等轮番做馅,还是让我吃得难以下咽。那年腊月,我们村来了几个耍把戏的,除了会表演小碗扣绒球,还有胸口碎大石和银枪刺喉等高难节目(后来知道那是练的硬气功)。村民们平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又是冬闲时候,所以,看热闹的人把那父子几人围得水泄不通,看得惊心动魄。节目表演到最后,那几个人就开始发竹签,让围观的群众回家串干粮,每个看节目的人都领到了竹签。别人每个竹签上串一个干粮,而我领了五六根竹签,每根都串了三个,把奶奶精心包的蒸饺串出去十几个。奶奶问:“你怎么拿这么多?”我说:“人家大冬天的光着脊梁表演怪不容易的。”另一半想法我没敢说:把吃腻了的干粮分出去一些,好早点换换口味。奶奶并没有责怪我,只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在我的记忆中,还恍如昨日。
我们家院中的大槐树紧靠着西边的院墙,很粗壮。夏天的时候,枝叶间缀满了绿豆粒大小的花蕾,趁着含苞未放时,我爸爸用镰刀把花枝削下来,摘下花蕾晒干,就成黄绿色的槐米,能卖到城镇的收购站换钱。削不着的槐花盛开后长成了槐豆,冬天的时候,奶奶用长竹竿把槐豆打下来,用棒槌敲扁,在清水中泡两天去除苦味,再剥掉外面的绿皮,洗干净放在锅里加少许盐,小火慢煮。煮熟后剥下外面那层胶状白膜让我们当零食吃,虽然说不上有多么好吃,但是那种独特的味道,是那么令人回味,我们品尝的分明是奶奶辛苦的付出和对我们无比的疼爱。后来,大槐树越长越大,浓荫蔽日,直接影响到院子里晒东西,我爸爸就把树刨掉了。槐木晒干后,爸爸把木料送到外村他的一个木匠朋友家。木匠大爷的手真巧,用这些木料给我们家做了一张又结实又美观的写字台,爸爸仔仔细细给写字台刷了两遍清漆,又买了一个红色的木壳座钟,安放在写字台上。红座钟也成了奶奶的心肝宝贝,她剪了一块红绸子蒙在座钟上防尘,天天把座钟和写字台擦得锃光瓦亮。座钟每三个星期上一次弦,奶奶不管有多忙,从来没有忘记过。我最喜欢看奶奶踮着一双小脚给座钟上弦的那份专注劲,在封建社会受过苦的奶奶,怀着感恩的心享受着新社会的物质生活,新与旧的反差是那么鲜明,在岁月的镜头里定格成无数个令人动容的画面……如今,这张写字台仍然静静地守候在已没有奶奶和父母的老屋里,守望着岁月的流逝,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富裕,父亲又陆续给家里添置了缝纫机、沙发、茶几和洗衣机等家具和家电,生活水平又上了一个个台阶。那时,我的母亲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奶奶又热情好客,所以,常有婶子大娘们来我们家串门或者谈事情。有一个大娘说话有些夸张:“你们家怎么拾掇得和那金銮殿似的……”好像她见过金銮殿一样,惹得我们全家人开怀大笑。
当然,一个家庭幸福与否,不是取决于屋里的摆设好坏,家人之间相濡以沫的亲情才是幸福的砝码。我的奶奶勤劳能干、疼爱孩子,我的父母相敬如宾、尊老爱幼,我和弟弟妹妹们从小耳濡目染,都学会了孝敬长辈、爱劳动、爱学习。全家人心往一处想,劲朝一处使,我们团结和睦的家庭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正是幸福该有的样子。每当夜幕降临,我们家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明亮的灯光下,奶奶纺棉花,妈妈缝衣服,爸爸在练毛笔字,他等我们写完作业,或者拉二胡或者吹笛子给我们听,我们都陶醉在这欢乐的气氛中。悠扬欢快的音符飞到窗外,回响在小院的上空。院子里花木葱茏、瓜果正肥;房间内其乐融融、温馨怡人。幸福就是这样近在咫尺,幸福就是这样触手可及。儿时的快乐和幸福,已经深深地镶嵌在我的心底。小院,记录了我成长的点点滴滴。
“心中有个地方,刻进了你的名字……”狼戈的歌唱出了我的心声,却唱不完我满腔的怀旧之情。我生命中的院落,承载了我们家几代人的回忆与情感;我生命中的院落,让我终生不能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