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香伴人生
□ 李慧善
小时候,我家门前有一片茂盛的菊花地。一到深秋,到处都是菊花淡黄的身影,一簇簇,一层层,简直成了菊花的海洋。浓霜下,寒风中,散发出浓郁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
五岁那年,我得了眼病,双眼粘满眼垢,怎么也除不尽。村里的老中医说菊花能明目清肝、疏风散热,家人连忙到菊地里摘来些盛开的菊花,放在水杯里倒上开水熏我的眼睛,连熏几天后竟然好了。从此,一丝菊的清香,悄然潜入我的心中。
参加工作后,随着阅历的增加,我已不仅仅喜欢菊花的清香和美丽,还从它那里悟出了一种独立寒秋的顽强生命力,以及傲霜怒放、不畏强暴的精神;我也不再单纯赏其颜色,更欣赏它恬然自处、淡泊清华的高尚品格。菊的清香,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促我奋进,催我修身。
今年国庆节,气温陡降,细雨连绵,我又一次回到故乡,在雨后初晴的清晨,我迫不及待地来到田野里。此时,东方的天空显现出一片红光,天地间仿佛披上一层轻柔的纱衣,朦胧中透着丝丝清冷。我踏着满地落叶向前走,忽然眼前一亮,一大片明艳的花朵闯入视线,光彩熠熠、绚丽夺目。定睛一看,是路边几丛傲然绽放的菊花。
一丛丛菊花浓郁葱茏,自成风景。深绿色的枝从根部十几公分处分出,凭着一股蓬勃向上的劲头,擎起一把把花伞,点缀着日渐萧瑟的深秋。我感慨于菊的生长历程:春天,从老枝萌发新芽起,它们不慌不忙地藏在角落里。直到秋天,才将蓄积的所有生机一齐迸发。霜降过后,草木日渐凋零,它却傲立枝头,绚烂绽放。白居易在《咏菊》中有“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的诗句,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菊花凌寒品质的赞赏之情。
我望着这一丛丛菊花,内心充满喜悦。仔细看那或黄或紫的花朵,含苞的,清新可爱,纯真如一个个嘟着小嘴唱歌的娃娃;绽放的,由外向内渐次打开层层叠叠的花瓣,一丝丝、一层层,向四周翻卷、伸展。盛放的菊花千姿百态、娴静优雅,比张开的手掌还要大。若不留心,怎会知道小小的花苞竟蓄积了如此巨大的能量!
如果说,春风吹醒了万物,吹开了姹紫嫣红的花朵,绘就四季轮回的新篇章,那么,菊花便是四季最深刻的回眸。菊花在寒风中傲然绽放的激情与风采令我震撼,并让我生出深深的敬意。
每当秋色日深,霜风渐紧,大自然红衰翠减,百花凋零,菊花却以顽强的生命力,独立寒秋。它不在乎气候的优劣和土壤的沃瘠,任凭雾浓、霜严、风寒、尘欺,花不落,色不变,头不低,直到秋去冬来,才凛然撒下饱含希望的种子,在冰霜中挺立着坚毅的傲枝。它以素淡的花枝点缀着田野,点缀着大地,赋予了金秋无比优美的旋律。它以浓郁的芬芳,驱除枯枝的腐气,展示着金秋丰收的气息。
忽然,一阵风吹过,无数落叶在空中飞舞,仿佛是在落幕前为菊花的恬淡鼓掌。转瞬,空气中弥漫着丝丝缕缕、若有似无的清香,沁人心脾。
菊花被誉为花中君子,出现在无数文人墨客的诗作中。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一生爱菊,以种菊、采菊、赏菊、咏菊为乐。“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天生一副傲骨的菊花,是诗人人格的化身。大诗人屈原的名篇《离骚》里写到“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杜甫的“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元稹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句,是对菊花傲霜耐寒能力的最好写照。菊之傲骨与坚贞,是诗人不畏权贵耿直敢言的化身。由菊花感悟到人的品格,进而提炼升华为一种精神,正因如此,大家对菊花更是爱上加爱。
盛放的菊花潇洒、自在,凋零的菊花同样震撼、壮美。菊花不比旁的花,一片片、一瓣瓣地飘零,它的凋零更像一件绝美的艺术品,始终保持挺立的姿态,花瓣同初放时一样,紧紧围拢在一起。每一朵菊花都是一件独一无二的作品,诠释着生命的执着。
小小的菊花不仅治好了我小时候的眼病,更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用它独特的精神品格和文化气质告诉我,行走社会,与人交往,需要好好修德、养身。
我欣赏着、思考着,周身氤氲在清幽的菊香之中,浓浓的思乡情怀和厚重的菊文化填满了我的身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