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立新:当年的地瓜







当年的地瓜

王立新

现在去超市购物,在蔬菜类货架上几乎常年都能见到地瓜。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在我们济阳农村,地瓜实际上是作为粮食作物种植的,因为地瓜产量高,并且有多种用途。当年我虽然年纪尚小,但对地瓜还是有一些较深的记忆。

种地瓜

老家沙土地居多,比较适宜地瓜种植。当年种地瓜都是生产队来组织。头一年挑选一些好的地瓜贮存起来,第二年春天用来育苗。记得有半地下式的地瓜育苗床,也算是苗圃吧,等地瓜秧苗长到一定长度后,剪成一段一段的,在地瓜田里扶起地瓜垄,地瓜垄上按一定间距挖出一个个窝,每年窝里插上一棵地瓜秧苗,浇水,覆土,就栽好了。也不用怎么管理,地瓜秧就在地面上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直至遍地全是地瓜秧,那地瓜秧根部慢慢膨大,形成一个个地瓜。这是春地瓜,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生长时间比较长,产量高,质量也好。每年小麦收割后,在麦地里还会种上一些地瓜,叫麦地瓜,也叫夏地瓜,我记得都长不很大。

分地瓜

秋天地瓜该收获了,生产队就组织社员刨地瓜。前面的人用镢一墩一墩地把地瓜刨出来,后面安排人按20斤一堆,就地顺垄排好。一般天擦黑时,才开始分给各户。根据每家人数和工分算出每家应分得的数量,从第一堆开始,生产队长边跑边喊“一二三四五。。。。。”,每户留一个人在自家的第一堆地瓜处守着,一个人跟在队长查堆数,在最后一堆用个农具做好记号。然后,就用独轮太平车一车一车往家运,有时候得来回运好几趟。当年父亲在德州工作,大哥在建筑公司干活,我和二哥太小,主要是曾经缠过脚的母亲往家推,并且距离不短,辛苦可想而知。有时候同村的干姐姐秀英过来帮忙,要不真不知道运到多晚才能运完。

吃地瓜

地瓜运到家之后,挑一部分好的储存到地瓜井里。那时候每家都在院子里挖的有好几米深的地瓜井,在井底部横着挖出一个洞来,把地瓜放进去,撒上沙土覆盖,一般可存放到第二年春天,平时随吃随拿。大部分地瓜要切成片,晾到房顶上去。大娘的房子虽然是平顶,晾地瓜方便,但不易干,所以多是晾到瓦房顶上。母亲怕我们不小心踩到鲜地瓜片上滑下来出危险,所以都是她亲自上房顶去晾地瓜片。如果赶上天气好,晾上若干天之后,就晒成了地瓜干,把地瓜干收下来用麻袋装好存起来。玉米分的少,光吃玉米不够吃(吃白面更是奢望,只有过年能吃几天馍馍),就把地瓜干磨成地瓜面。母亲有时候把地瓜面和玉米掺和着蒸窝头,有时候也光用地瓜面蒸窝头。地瓜面窝头刚蒸出来甜丝丝软软的吃着还行,到第二顿就硬梆梆的了,又因为比较黑,我们当年就叫它胶皮窝头,如果连吃几顿,胃就不好受。当然地瓜更多是煮着吃,吃一顿还好,连着吃就不想吃了。那时候也把一些煮熟的地瓜切成片,晾干以后留着到冬天当零食吃,现在超市里看到也有熟地瓜干,但价钱着实不扉。

揽地瓜

生产队收刨地瓜因为比较粗放,地表下总有些地瓜没刨出来。每到星期天和放假的时候,我们常结伴一起去收完的地瓜地里去翻地,搜寻“落网”的地瓜,我们俗称揽地瓜。如果运气好,半天工夫能揽到多半背筐,有时候还会刨出一两块比较大的地瓜,自然心情愉悦,到家也能得到母亲的夸奖。

现在想来,地瓜不仅是生活困难时期人们能够吃饱的食物,地瓜还有很多种其他用途:能酿酒,当年老百姓多数喝的是地瓜干酒;能提炼淀粉,继而加工成粉皮粉条;能当饲料,用来喂猪喂羊……

说起地瓜,尽管有些辛酸的回忆,但更感恩现在的幸福生活。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