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
□王立新
现在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很多人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让孩子上各种特色班、补习班,小学初中都要争取上最好的学校,因此也带动“学区房”不论新旧大小,价格都畸高。有时联想起我自己上小学的事,与现在的孩子们一比,不禁哑然一笑,感慨良多。
三位老师
我七周岁多在本村上小学一年级,那时候小学五年制,五年中我经历了三位老师。
第一位是王静老师,按村里辈分,我管她叫奶奶,虽然是农村小学,但她却是公办教员,老家在济南。她美丽大方、气质脱俗,和农村人完全不同。她教学认真、严谨、严格,上一年级时教我们学习拼音,都是一点一点地教我们,为了准确发音,还让我们跟她对口形,并且不厌其烦地纠正我们的错误。应该是我们那个班学习比较好吧,记得有两次全公社的教师代表都到我们班上来听课。她一直教到我们上三年级。也正因为当年我拼音学得比较扎实,至今电脑打字我都是用全拼输入法,感觉非常得心应手,可以说是受益终生。
第二位是王老师(名字已记不清了),应该是高中或初中毕业回村当了老师,当时我们刚上四年级。他上课发现我们写反义词时都是大对小、好对坏……他说你们这样是“不对”的。然后他开始系统地给我们纠“错”,“大”的反义词是“不大”,“好”的反义词是“不好”,诸如此类。现在看来,自然是笑谈,但我们当时对老师说的话是笃信不疑的。好在他只教了我们一个学期,就去参军了,他临走的时候,我们全班同学还依依不舍地都趴在课桌上哭了一通,现在想想有点莫名其妙。
第三位是王克升老师,论辈分我叫他叔,是我们同一个生产队的。他是海军复员回村来当老师的,接替上边那位王老师教我们,一直到小学毕业。他经常穿着横条纹的海军衫,不苟言笑,让我们感到比较威严。当他批改作业看到我们写的反义词时,又不得不一一纠正过来,我们这才弄清楚反义词的真正含义。印象较深的是开始让我们考试了,之前是只写作业,没有考试。每次考试我成绩还算比较好的,到五年级期末,我顺利地考上了初中,也有一部分同学没考上,因为那时还没有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后来听说他也从民办教师转成了公办教师。
三个教室
当年农村教学条件很差,我们五年小学先后在三个教室上课。
第一个教室,是在王静老师家的两间南房里,从一年级上到二年级。没有课桌椅,我们都是从自己家里搬着小桌子小凳子上学的。因为是在老师家里,活动场地有限,体育课也就是去外面大道上两人一组赛跑。所谓音乐课,就是老师教我们学唱《东方红》《我爱北京天安门》等,老师的大儿子小平叔从县城歇班回家的时候,有时也教我们唱歌。当年印象较深的一件事,是老师隔几天就蒸一锅大白馍馍,因为我们在家都是吃窝头、饼子,所以馋得不得了。
第二个教室,是在我家前街路南的三间平房,房前有个大院子。听我母亲讲,早年这套房子是属于我大爷家的,解放初期归了公。因为年久失修,多年闲置,房子比较破旧,按现在讲应该属于危房了。因为老师家的两个叔叔先后结婚有了孩子,有时回家来住不开,所以我们三年级才临时搬到这个地方,每个同学仍是搬着自家的小桌小凳子来上学,放假的时候再带回家。因为离我家近,所以有时候课间也跑回家去喝点水吃点东西,过一会儿再回来。同学们下课就在教室前面的大院子里活动。
第三个教室,是在村北边的村小学校。原来小学校只有三个大教室,四、五年级的学生才能到这里来上课。教室里用土坯垒起了课桌和凳子,桌、凳用白石灰浆掺上麦秸抹成平面,每个课桌还做了两个抽屉,用来放书包。这样我们就不用再从家里带桌子、凳子了。我们在这里一直上到小学毕业。
三件囧事
随着岁月的流逝,小时候的往事多已淡忘,但经历过的几件尴尬事倒还有点印象。
囧事之一,黑车轴。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大人很忙很累顾不上多管我,每天早晨洗脸我只是象征性地撩点水抹一下脸,久而久之,脖子就显得比较黑。王静老师就在班上批评我不讲卫生,脖子像“黑车轴”,羞我一个大红脸。回家就专门用水洗了一下脖子。因为没有养成习惯,过一阵子脖子就又成“黑车轴”了,然后就又受到老师的批评。
囧事之二,晒太阳。那时候村里村外都有几个水湾,夏天,为了安全,老师一再强调不准下湾。有一天特别热,中午,我和另一个小伙伴偷偷去村南边的大湾去游泳,玩着玩着忘了时间,一下子想起上学的事,赶紧上来穿上衣服就往学校跑。不过已经晚了,同学们已经上课了。我俩打报告进教室,老师问为啥迟到了,我们说睡过头了。老师把我们叫到跟前,用手指甲往我们胳膊上轻轻一划,划出一道白印,就知道我们下湾去了。为了惩戒,让我俩站到教室外面去晒太阳,一直到下课,晒得我俩大汗淋漓。现在看来,虽然算是体罚,但更主要是为我们好。
囧事之三,拔老草。那时候上学除了放寒假,还有麦假和秋假。三年级放秋假的时候,老师布置任务,让大家放假后拔老草,晒干了开学的时候交上多少斤。因为贪玩,我拔的没有那么多,到开学上交的时候还差很多,虽然偷偷从家里拿了些凑上,到过称的时候,仍然差好几斤。好在是一边过完称,到另一边老师那边自己报数。怕没完成任务挨批评,到老师那里壮了壮胆,就按完成任务的数报给了老师,老师就记在本子上了,当时不免一阵窃喜,但仍怕被老师识破。现在想来,谎报成绩确实是不对的,但也从那件事得到个教训,凡事应该立说立行,不能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最后造成被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