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萦乡村记忆馆
▢ 祖新兰
武城县甲马营镇,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这里人杰地灵,民风质朴,镇上有个美丽的村庄花园屯,近日因为一座乡村记忆馆火了起来。
提起乡村记忆馆的创建,还得从发起人武城晨光集团董事长陈新荣说起。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农村古老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正快速流失,特别是近几年棚户区改造和老屋拆迁,人们用不着的东西干脆虽有些舍不得,但无处搁放,只好扔掉。为让人们能有个忆起乡愁的所在,也让子孙后代饮水思源,追忆祖先,陈新荣决定建设民俗文化记忆馆。花园屯乡村记忆馆,由原来的晨光公司老厂房改建而成。2021年12月2日,武城乡村记忆馆挂牌,总建筑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其间,修建展馆、整理展室、布列展品,已初具规模,共布展30多间,院落铺装3000多平方米,收集展品约3000件,大部分展品是晨光公司干部员工及社会人士踊跃捐献所得。展品分农耕生产、农作物、食宿生活、纺织、交通运输、石器类、木瓦艺类、度量衡具等八大类。上世纪70年代以前农民的生产生活风貌和劳动智慧尽收眼底。
2024年9月1日,武城乡村记忆馆正式开馆。一时间,前来参观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展馆里陈列有石头碾子、老式织布机,有带着泥土气息的牛靶子、旧时的泥坯模子、锈迹斑驳的煤油灯等老物件,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老一辈人辛苦劳作的岁月。显眼的位置摆放着过去熟悉的大金鹿自行车、蜜蜂牌缝纫机、红灯牌收音机、上海牌手表,它们被称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结婚的“四大件”(被戏称“三转一响”)而风靡一时。“四大件”成为当时人们结婚的标配。接下来是80年代初期更新的“四大件”,有黑白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摩托车,彰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生活越变越好。1984年燕舞牌收录机首次在央视亮相,那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语“燕舞、燕舞,一起歌来一片情”红遍全国,标志着中国农村家庭开始走向现代化。时光荏苒,如今这些老物件早已销声匿迹,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珍贵的宝藏重新再找回来,让生逢盛世的年轻人了解祖辈们如何艰苦奋斗,生逢其时当不负其时。
乡村记忆馆还介绍了远近闻名的“八大碗”。武城“八大碗”文化博大精深,起源于明朝永乐初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徙到现在的武城县花园屯村的先民,经过几百年的烹饪技术传承,人们就地取优质食材,制作出香飘十里的“八大碗”,煮、炸、炖、炒、煎、蒸等,工艺复杂,色泽鲜美,味道浓厚,油而不腻,散发着乡情,尤其是在上世纪物资匮乏的年代,堪称人间盛宴。八大碗文化独特的灵魂,在于有着丰富的寓意和祝福,碗碗有讲究:鱼代表年年有余;鸡代表大吉大利;方块红烧肉代表方方正正大吃大有日子红红火火;丸子代表团团圆圆;藕合代表合家欢乐;白菜、芹菜、韭菜寓意百财发财,勤劳勤恳才能有财,长长久久的财;豆腐代表年年有福、都有福;鸡蛋代表圆圆满满。一般吃八大碗要用八仙桌,坐长板凳,每桌坐8个人。远离城市的喧嚣,游子们归来围在一起,品尝着久违的“八大碗”推杯换盏,在被遗忘的角落重新拾起儿时记忆。地道“八大碗”,一缕故乡情,以无可替代的老味道,打造出独特的乡村美食文化。
乡土文化是最原始本真的沃土,不仅泽及子孙后代,还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注入新的活力。乡村记忆馆见证了时代进步,从衣食住行看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向世人诉说着流年岁月的故事,一丝丝无处安放的乡愁终是有了归宿。
作者简介:祖新兰,女,中共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各级报刊及新媒体并多次获奖。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