煳锅与习作
□宋开凤
老师家的锅又煳了,而且还不比往常,算是废了。
昨日午饭时,文学班群里有同学分享了一篇《北园早市》的文章,因标点符号不准确而请老师批阅。一时间,群里热闹非凡,大家纷纷发表读后感言。或许是这热烈的讨论氛围感染了老师,一场生动的课外辅导互动课就此展开。
突然,老师发来一段话:“你们记住就好,这锅煳得也算有价值了,要是着火了,你们可得来救我啊!”并配了一张图片,图中是一口面目全非的黑锅以及残留的奶袋……
常听老师提及煳锅,我起初还以为是在打趣我们的领悟力。随后老师又道:“杰作!这锅煳成这样,笑死我了……不过是两个鸡蛋一袋奶,鸡蛋全没了……”同学询问真假,老师确认:“是的。烟刚散完。从厨房到客厅,再到卧室,烟气缭绕的。唉!任何糟糕的事情背后,都会藏有一份礼物。同学们以此为题写一写,就当给老师个安慰吧。@所有人。”老师提及作文之事,我们这才确定老师真的又“创作”了一次煳锅“佳作”。
古人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望着那口面目全非的锅的图片,煳锅这件事仿佛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鼓舞着我。这不仅彰显了老师对文学知识的敏锐感知,更体现出老师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人到中年,不同职业都会在自身留下独特的职业素养印记。就拿我来说,从事家政服务20载,历经老人护理、育婴师、月嫂直至培训师等岗位,为人服务的意识,在这20年的岁月里已深入骨髓。每当看到身边有人在照顾老人、幼儿时方法失当,我总会忍不住上前,“哎,你这样不对,老人坐轮椅下坡要反过来,背面下坡才安全……”“大冬天的,不能这么抱小孩,肚脐都露在外面了,多冷啊……”而每当此时,家人和朋友总会及时提醒我:“你认识人家吗?你都退休了……”我这种下意识的反应,恰似老师看见学生的习作就忘掉了一切,皆因职业素养已深入本心,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走进老师家,会发现每一口锅都因多次煳锅而有洗不掉的黑色,这一次次煳锅事故,都是老师对同学们那深沉的爱所致。期望老师对我们的爱还是那么真挚,锅可不要再煳下去了。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