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哉 深 秋
□满春重
寒露已过,时至深秋,我突然想起了刘禹锡的那首《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和诗人一样,我对秋也是情有独钟。
至于秋天的到来,从季节上可以说始于“立秋”,从气象学意义上则是气温已经下降到定义的程度。但诗人所说的“秋日”我认为应该是深秋季节。“山水明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这是诗人《秋词二》中所描写的画面,这应该是夜已凝霜、叶有枯黄的深秋时节。
毛主席在诗词中多次描绘过秋天的意境:“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等,无不体现了深秋时节的特征。显然,秋之美,最美是深秋!
深秋时节,山川大地色彩斑斓、缤纷绚丽,构成了一幅五颜六色的水彩画,让人赏心悦目、目不暇接。夏日葱翠的树木,有的还不变本色、绿意依旧,有的变成了浅红,有的变成了深红,有的变成了紫红,有的变成了微黄,有的变成了蜡黄,有的变成了枯黄。金菊铺地,满园花菊郁金黄;红叶遍山,丹枫万叶碧云边。山野间,田园里,红脸蛋的苹果像已有婚期的姑娘含羞待嫁,橙红色的柿子像小小的灯笼迎风高挂,晚熟的黄梨摇摇欲坠压弯了枝头。村中的屋顶上,村外的场院里,到处晾晒着金灿灿的玉米、红艳艳的小枣、雪白白的棉花。大地被装点得五彩缤纷,风景如画。曾经在电视里看到过一幅感人的画面:深秋时节,枣乡的农民在一个大大的场院里用晾晒的小枣和玉米铺就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足有篮球场那么大。俯瞰拍摄的画面里,在红瓦房的村落边,在绿树丛的掩映下,那面硕大的五星红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给深秋的美更增添了一分亮丽。
深秋之美还在于它的空旷宁静、清爽宜人。特别是一场秋雨过后,被洗刷了的天空一碧万顷,清澈透明。清晨的阳光染红了天边的朝霞,透过云霞放射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当太阳高高升起的时候,一朵朵白云变换着各种形态,悠悠然飘浮在湛蓝的天空下;南飞的大雁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翩翩兮飞翔在漫漫的旅途中。放眼望去,无垠的太空显得那样高远,那样深邃,那样辽阔,令人心旷神怡。这时你如果是在麦苗初绿的空旷田野里,或是在枯叶飘零的幽静山林中,只有微风拂面、秋虫啾啾,世界显得那么宁静,使人神闲气定、心若止水。刚入秋时,难免还有夏天的燥热,所以便有“秋老虎”之说。而时至深秋,暑热全退,气温凉爽,进入了难得的舒适期,正如诗云:“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深秋的美是硕果累累、成熟迷人的美。这是个丰收的季节,看看成堆的苞米,看看如炬的高粱,看看飘香的水果,看看白花花的棉田,那是丰盈的美、充实的美!我们小时候是物资匮乏的年代,只有对物质的现实追求,没有对事物的浪漫认知,无意识去领略绚丽多彩的景色,吃饱穿暖才是最美的感受,而深秋季节正是满足我们愿望的时节。这大概应了鲁迅先生那句话:“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贾府中的焦大,也不会去爱林妹妹的。”那时候,大人们忙着收秋,我们放学后或者假日里不是去捡柴,就是去“拾秋”——去捡掉在地里的粮食,去挖落在地下的地瓜、花生。每有一些收获,都觉得美在心里,笑在脸上,特别是挖到地瓜或花生,就更加兴奋不已,因为挖到手里随时都可以吃到肚里。到现在我依然认为,丰收年景,才是秋天最美的图画。
如今住进城里了,城市的深秋同样美不胜收。家附近有一个大的公园,深秋时节,气候宜人,我总是喜欢去里面看一看,走一走。公园里的树绿中泛黄,公园里的菊花迎风怒放,公园里的水碧波荡漾,公园里的人喜气洋洋。公园里总有一些鬓发斑白的老人,有的在翩翩起舞,有的在纵情高歌,有的在悠闲散步,有的在做操打拳……他们为深秋增添了鲜活的美、流动的美,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对他们的人生来讲,是否也像这深秋一样,进入了一个最美的时节呢?
嗟夫,美哉深秋!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