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担水岁月
□贾敬德
少年时,我为姥爷家担水的那段日子,充满艰辛与温情。
姥爷家就老两口。为了给老人做伴,伺候六十多岁的两位老人,我8岁那年来到姥爷家。姥姥的脚很小,加上她有腰疼病,干不了重活,只能天天围着锅台转。姥爷身体还硬朗,有做木工活的手艺,经常给乡亲们干些木工活,天天闲不着。家中的小事有我帮助料理,做些力所能及的活。那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14岁以前我一直住在姥爷家,那段艰苦岁月里,担水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担水这个看似简单的活,却承载了我许多成长的记忆。每当想起那些日子,心中总是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记得那时每家都有两口大缸,一口是腌制咸菜的大缸,一口是盛饮用水的大缸,都放置在正房门口旁,上面盖上盖垫防止落入脏东西。家庭烧饭以及给牲畜用水,都从大缸中舀水。姥爷家离村里的水井大约800米。我10岁开始帮助姥爷家到村井取水,小小的身影,在担水的路上摇摇晃晃,却坚定地迈出了一步步。夏秋天取水还安全些,井口及周围环境较好,但到了冬天,井口周围冻了一层较厚的冰,很容易打滑,取水时,带着小撅头,把冰刨掉,这样就安全多了。担水并非易事,那时用的提水工具都是水梢(木制的水桶),大人使用的水梢一般盛50斤,小孩提不动。姥爷利用自己会做木工活的手艺,特制了盛20斤的水桶。因竹子具有轻便和耐腐蚀性,广泛用于制作扁担,尤其适合挑轻物,姥爷就用竹子制作了扁担。我担着空桶试了试,行,感觉不沉。盛满水就感觉有些重了,于是我急中生智,每次只担多半桶水,无非是多担几次。每次担水,我的肩膀常常被压得生疼。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一项不小的挑战。下午放学后,回到家先看看大缸的水,洗衣、做饭用得水多,放下书包的第一件事是给水缸补水。踏着夕阳的余晖,我担水回家,木桶沉甸甸的,压在我挺直的肩上,每一步都感觉踏出了成长的足迹和未来的希望。冬天,天寒地冻,要给水缸保暖,在水缸的周围用高粱秸簿子围一圈,中间填上麦秸,上方用麦秸泥抹好,防止缸中的水结冰。水缸还要保持一个月清洗一次,把水缸中的沉淀物清洗掉,再注满新水。每次把水缸注满,姥姥都会用炒豆子作为奖励,这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是一种极大的安慰和鼓励。这种亲情和责任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和家庭的温暖。每当看到姥姥因我的努力而露出的欣慰笑容,所有的辛苦都变得值得了。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邻居们逐渐地买铁桶取水。我姥爷也在集市上买了两个比大桶略小一号的铁桶,用铁桶取水比用木制的水桶轻多了。少年用小扁担小水桶担水,看上去还挺和谐的。大人看到我勇往直前的样子,都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再后来,家家在自家院子里打了压水机井,再也不用到村井里取水,水缸也成了储存粮食的容器了。如今,村村通自来水,在那悠长的乡间管道里,清澈的自来水如细流般潺潺而来,它像一股温暖的甘泉,流淌进了每一户农家的心田,绘就了一幅乡村生活温馨而美好的画卷。“城乡一体化、供水一张网”的供水体系,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提供了用水保障。目前,德州已进入黄河水和长江水“双水源”的保障时代,滴滴清水润民心。可惜,姥爷、姥姥没有看到压水机井和自来水带来的便利。
担水的日子不仅锻炼了我的体魄,更让我学会了责任和坚持。每次担水时,我都会想起父亲劳作的辛苦,母亲在家中操持家务的不易。每当回想起那些日子,我都为自己能够为家庭分担一些责任而感到自豪。
少年时,我为姥爷家担水的日子,虽然充满了艰辛,但是也充满了温情。这些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激励我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作者简介:贾敬德,大学本科,山东华宇工学院退休。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