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包方龙:寻访陵城唐城墙及颜字碑



寻访陵城唐城墙及颜字碑

文/图  包方龙

记得上小学时,我得到一本“颜体”大字帖,那时候只顾认真临习,至于颜真卿是何人,好像与己没有半点关系。后来才知他是距今1200多年前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书法家,而且在平原郡(治今陵城区)做过太守,这一下似乎拉近了与这位古人的距离。

来德州工作后,隐隐约约听到陵县(陵城区)有“唐城墙遗址”和“颜字碑”,这两处遗迹均与颜真卿息息相关,想去实地探访,却一直未能成行。退休闲来无事,适逢爱人被市博物馆录选为讲解员(志愿者),了解熟知当地历史文化也是她的必修课。上周末,天气晴好,我和爱人相约来到陵城区,一同探寻这两处神秘古迹。

我们首先来到唐城墙遗址,现存长约400米(属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呈拐角形,位于陵城西北隅。据史料记载,公元753年颜真卿做平原郡太守时,为防安禄山的叛乱而修建,墙高五丈,上宽2丈,周长二十里,宽厚坚固,易守难攻。

远远望去,城墙高大雄伟,在冷风中孤立于郊外,走近细看,城墙下的泥土中镶嵌着一些细小的碎石瓦砾,城墙上面经风雨冲刷后形成的沟缝中长满了枯草,在冬季的寒风中摇曳,好像是在向人们展示着古城墙的沧桑。

当时颜真卿修城池,制绊马石,积极备战。到安禄山反叛,河朔尽陷,唯平原郡固若金汤,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对东都洛阳的进攻,使大唐江山得以延续,颜真卿为维护唐王朝的统治做出了贡献,雄伟高大的唐城墙功不可没。

站在城墙脚下,仰望冬日里的古老城墙,仿佛还能听到当年兵戈相击、号角长鸣的声音,古代战争的场景画面在眼前浮现。颜真卿这个名字早已成为一种精神象征,提醒人们勿忘先贤用鲜血换来的和平。

望着这千年的古城墙,心里生出一个愿望:留住这段历史,保护好这段城墙,让后人永远铭记。

转身来到颜真卿公园,这里保存着“东方朔画赞碑”,俗称“颜字碑”(系国家一级文物),碑高2.6米,宽1.03米,厚0.22米,造型高大宽硕,四面均刻有文字。碑正文为西晋文学家夏侯湛撰,唐颜真卿撰并书《碑阴记》,碑阳碑阴均为大字正书,阳额篆书,阴额隶书。

颜真卿的篆、隶、楷三种书体集中在同一块碑上,这在颜碑中十分罕见。三个不同朝代的历史名人东方朔、夏侯湛、颜真卿汇集在同一块碑上,是历史的巧合,因此,该碑享有“三奇”的美誉,即奇人(滑稽大师东方朔)、奇文(夏侯湛对东方朔的高度赞扬)、奇书(颜真卿的书法),金玉交辉,珠联璧合,堪称中国艺苑一绝。

颜真卿在平原郡做太守时书此碑,年45岁,笔法刚健雄浑,遒劲严正,开创了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崭新的书体,世人称“颜体”,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世人争相拓摹,推崇备至。

沉浸在这次旅行,我和爱人久久不能释怀。历经战火硝烟和风雨沧桑的“唐城墙遗址”和“颜字碑”,穿过千年的时光,使我们在千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够回望大唐,追溯那段历史……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