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孔祥菊:仁心仁术书写人间大爱



仁心仁术书写人间大爱

孔祥菊

碧月清辉,德被人间,堪为李兆珣阿姨一生的写照。

记得去年5月21日李阿姨不幸因病去世,送行的那天人并不多,李阿姨的丈夫钱叔通知的人员名单上只有寥寥10多个人,包括他的亲友和我。两位老人德高望重,却一生低调做人。在场的还有她的学生,山东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张维录。说起与李阿姨夫妇相处的岁月,他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敬仰。他说:“老两口是如父如母的老师,人生路上的导师,工作的师傅,思想品德的楷模。对我的影响怎么高度评价都不过分。评价一个人的分量或者感恩,多数人是以从这个人那里获得了什么具体的东西。我看中的是对人思想意识品德的影响,对能力的培养。我身上有他们的影子,心里有他们的痕迹,尽管不是遗传基因。”他眼含泪水低声对我诉说,带着对过往时光的深情追忆。说到这里,当时我想,我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初亲慈颜是在童年时期。因为养父母与钱叔夫妇的关系,自小体弱多病的我,常常“光顾”钱家。那个时候李阿姨给我的印象是好脾气、皮肤白皙、漂亮。江南女子特有的温婉、贤淑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初心萌芽,情怀深植。1936年9月,李兆珣阿姨出生于浙江丽水的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由于家境殷实,故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她1961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医疗系。自踏入医学殿堂的那一刻起,她便立下誓言,要以医术救人,用爱心为民。同年10月,她响应上级号召,自愿来到陵县(今陵城区),分配在陵县人民医院内科工作,成为陵县内科医院第一位具有医师职称的医生。当时她的父亲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在济南某高校任副教授,按照她的情况完全可以留在省城济南。

那年秋天,她和同是山东医学院毕业的丈夫钱文远乘坐一辆敞篷客车,一路颠簸,来到了这里。当时的陵县人民医院由几排土坯房组成,甚至有的院墙即将倒塌,由几根木头支撑着。医疗设施简陋、医疗资源匮乏,医生数量严重不足。然而,这些并没有让她丝毫的退缩与畏惧,反而更加坚定了她留下来的决心。从江南的秀山丽水,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小县城,她没有丝毫的怨言,义无反顾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成了她的第二故乡。

面对领导的支持、信任和陵县人民的淳朴、善良,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刻苦钻研,不断精进自己的医术。从基础的医学理论到复杂的临床操作,她都力求做到最好,只为能在关键时刻,为病人带去生的希望。

她给病人看病不问远近,不分贵贱,以方便病人为主。有人因为行动不便,请她到家里看病,她从不拒绝,也不要人去接她。她不会骑自行车,却背着沉重的医疗包徒步走遍了县城周边的多个乡镇。路上,她遇到许多村民,他们或好奇、或惊讶地看着这位城里来的女医生。每次她都微笑着,一一回应着村民们的问候,亲切地和大家打招呼。

她走访农家,为老人们量血压、听诊,为孩子们检查身体。向村民们普及基本的医疗知识和疾病预防方法。她和村民们吃在一起,她吃糠咽菜,吃大葱大蒜,俨然也成了地道的北方人。她用他们的方式去理解生活、感受疾苦。直到现在,当地有很多老人都还记得李兆珣这个名字。

1963年春天,30多名儿童突发流行性乙型脑脊髓膜炎住进医院。在那个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年代,这场流行病情给医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擅长儿科的她不分昼夜守护在患儿身边,面对这些因病痛而哭泣、恐惧的孩子们,她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他们身边。她用温柔的话语安慰他们,用温暖的手轻抚他们。在她的陪伴下,孩子们逐渐安静下来。为了缓解孩子们的病痛,她总是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治疗环境。她细心观察每一个孩子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最后,除两名儿童留有轻度后遗症外,其余全部康复出院。她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医者。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医”消得人憔悴。多年的临床工作,使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她在陵县人民医院首先开展了骨穿、心包穿刺手术。1982年,与外科合作开展了首例切开洗胃抢救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手术,论文荣获德州地区科协和中华医学会山东分会颁发的优秀学术论文奖。1991年撰写的论文《青壮年缺血性脑卒中12例临床分析》在山东省神经内科学会年会上交流。1992年,她被德州地区妇联授予“巾帼建功”竞赛活动先进个人、地区“三八红旗手”。1993年,她调任德州市人民医院内二科主任医师,同时担任滨州医学院内科教研室兼职教授。1994年加入中国红十字会,直至1998年9月退休。

她自1983年起,连任第六、七、八届山东省人大代表,自1981年起连续兼任第五、六、七、八届德州市陵县(今陵城区)政协副主席,德州市第九届政协委员。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她充分发挥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参政议政,为省、地、县的经济腾飞贡献力量。在履职中,她多次结合实际工作提出提案和建议,并躬身实践。担任陵县政协副主席的同时,她有针对性地对基层卫生工作进行了调研,面对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组织医务人员下乡为群众查病治病。1986年春天,组织医务界骨干12人,赴黄集乡为群众治病。根据调查中发现的农村妇女健康问题,组织妇幼保健站和妇产科医生赴糜镇后李村为妇女查诊。这些活动都得到了乡镇党委和村民的热烈欢迎。黄集乡的群众说:“我们这个边远乡村,来这么多名医为群众治病,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即便如此,直到退休,她也依然甘做一名普通的医生。她为陵县人民医院成为全国先进集体和全国首批、山东第一批4个二级甲等医院之一做了大量工作。

遵照她生前的遗愿,钱叔将家中300多本医学藏书全部捐献给陵城区人民医院(前陵县人民医院)。琳琅三百卷,卷卷不寻常。这些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让我们感受到的他们夫妇对医学的执着,对他们曾经工作过的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

几十年的从医生涯中,她治好了无数患者,初心如磐,矢志不渝。无论面对何种挑战,她总是沉着冷静,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医术,一次次化险为夷,让病人重获健康。在她的手中,无数生命得以延续,无数家庭重新找回了欢笑。她的名字,也因此成为患者心中最温暖的依靠。

2022年春节期间,我去看望李兆珣阿姨时,她已经患上了渐冻症。也许她是医生的缘故吧,从她的神色里,我感到她是那么的淡定,没有丝毫的恐惧。而我也幻想着像李阿姨这么好的人也许会有奇迹发生,也许就会在这段时间能研制出特效药物来攻克这个世界难题。可奇迹终究没有发生。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李兆询阿姨平平淡淡的一生,令我们读得心潮迭起。我们记下的,只是她一生的点滴。愿天堂的李兆珣阿姨一切安好!

作者简介:孔祥菊,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山东省金融作家协会理事,德州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神州文学》《黄河文艺》《建设银行报》《山东散文》《老干部之家·诗坛》《德州日报》《德州晚报》等报刊,以及学习强国等各大网络平台。连续三届荣获 “东方朔文艺奖”文学奖,曾获全省离退休老干部“向党说句心里话”诗词征文一等奖。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