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记忆 | 机妙判案的明代廉吏武城人王士嘉


机妙判案的明代廉吏武城人王士嘉

修广利 乔明德

王士嘉(1369年—1455年),字道亨,号裕庵,明代东昌府武城县(今德州市武城县)人。20岁选拔为太学,破格擢升为山西山阴知县,历官都水司员外郎、虞衡司郎中、礼部右侍郎等。为官50年,颇有政声。明景泰六年(1455年)十月十二日,病逝家中。

机妙判案 口碑相传

18岁时,王士嘉考入太学读书,后因才华出众,朝廷破格升任他为山阴县令。山阴县由于地处偏僻,县民自古犷悍好斗。王士嘉到任后便教之以礼仪,时时用孔孟之道的儒学观念来影响县民。

王士嘉生性明达,善于听断。有一天,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喝酒后在一棵大树下靠着休息,睡醒以后发现身上装钱的袋子丢了,就告到县衙。王士嘉听完案情后,就责怪一定是那棵树在作怪,便要好好惩罚这棵树。消息传开,全县的百姓都奇怪,那树怎么会偷钱呢?王士嘉还命衙役摆足了架势,全县的百姓都来看热闹,看他怎么惩罚大树?王士嘉秘密安排人侦查有没有在家里头躲着不出来看热闹的人,衙役报告有一个人在家里没出来。王士嘉就命人抓来审问,这个人做贼心虚,如实招供,人赃俱获。自此,王士嘉断案如神的美誉就传开了。

又一次,明永乐皇帝朱棣的兄弟代简王王府中织锦丢了,可是失窃房屋的门窗都是完好的,又报案到王士嘉处。王士嘉经过缜密侦查断定为“狙公教狙窃之”,狙就是猴子,猴的主人指使猴儿把织锦给偷走了。那怎么破案呢?王士嘉命令重新在屋内摆设织锦,把门关上,躲在暗处观察。果然,那只猴子又来偷,这案子就破了。从此王士嘉名声大振。

除了判案外,他还到百姓田间帮老百姓干农活。为了有效地发展生产,他还对安心务农并自觉完成赋税任务的农户采取奖励耕牛或良种的办法,对懒惰不事农桑的庸民则处处加以限制,很快扭转了县内风气。

督瓷有功 持身清白

王士嘉担任陕西按察佥事期间,陕西境内出现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劫贡大案,尽管后来案件告破,但包括王士嘉在内的三司官员均受到惩处。王士嘉回京后,被派往江西饶州(今景德镇)监造瓷器。经他手烧造瓷器30余万件,件件都是精品。他因此被提升为工部都水司员外郎。后因母丁忧,回家守制三年。服除,改工部虞衡司任郎中,负责皇宫营建事务。

济南以西的兴济河发生决口,妨碍运河漕运,朝廷派王士嘉前去治理疏导。到任后,很快就堵住了兴济河决口,迅速恢复了运河漕运。因治理兴济河有功,王士嘉升任北京行部工曹郎中。其间,他建议沿运河北去经过临清、德州的船只,要捎带一定数量的临清、德州所产贡砖,并根据数量抵销一定的赋税。此举不仅受到带砖者的普遍欢迎,而且也巧妙地将临清、德州一带所产的贡砖运入北京,保证了北京城的建设。王士嘉因此又升任陕西右参政。明正统初年,经太子少傅杨士奇推荐,王士嘉升任礼部右侍郎。

明正统四年(1439年)秋,北京暴雨成灾,王士嘉北京所住的房子坍塌。英宗皇帝知其家贫,命有司赐第东安门外,给以砖瓦木料让他自己修建住宅。其墓志记载:“上知其贫,命有司赐第东安门外,给以材,俾自营,其素行见知于上如此。”正统十一年(1446年),77岁的王士嘉曾以年老请求致仕,英宗皇帝未许。正统十四年(1449年),80岁的王士嘉再次申请致仕,英宗皇帝才勉强答应。王士嘉在向皇帝辞行时,英宗皇帝不仅赐酒,并发给他回家路费。王士嘉归乡后,闭门谢客,整日手不释卷。去世后皇帝赐御祭。《国朝列卿传》评价王士嘉道:“持身清白,无他嗜好,不入义外一钱。”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