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贾敬德:冬季,那片麦冬





冬季,那片麦冬

贾敬德

隆冬时节,口袋公园里的绿色草坪‌宛如一片柔软的绒毯,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为人们带来清新的视觉享受。一丛丛墨绿,铺就了公园的草坪。它丝丝缕缕的绿丝绦,匍匐偃伏,四季常绿,生机无限。这种绿,给蒸煮的夏天带来了些许凉意,给肃杀的冬季带来了蓬勃生机……

蓬勃的春夏,满园子鲜花争艳,没人在意这些绿草,而现在已是隆冬了,这草还绿得养眼。在这里完全没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景象。我带着好奇心询问了管理维护园林的李师傅,李师傅看到我天天在此散步,经常仔细观察园子里的草本植物,便对我打开了话匣子。他说:“这种草叫麦冬草。我们这个园子里种了金边阔叶麦冬、中叶麦冬和矮麦冬。麦冬草,是多年生草本之类,在中国,其栽培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备受众人青睐的草本,还有诸多别称,叫沿阶草、麦门冬、小麦冬、书带草、养神草等,不同地域或文化背景中的称呼也不同。麦冬草喜欢于阴湿之境,常现于林下或溪边等地。此种植物对土壤的要求不甚严苛,然而更倾向于排水优良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麦冬草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至华南之域,河南、陕西(南部)和河北(北京以南)等地也均有栽培。近些年来,伴随人们对其价值认知的深化,部分地区开始着手尝试人工栽植。”

李师傅喝了一口热水,继续说‌:“麦冬草,也被称为‘禹韭’,出自一个与大禹治水有关的传说。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命令将剩余的粮食倒入河中,随后河中便长出了一种草,即麦冬。人们称此草为‘禹余粮’,后来简称为‘麦冬’。你看这植株低矮而雅致,叶片修长似剑,绿意葱茏,为大地增添了几分生气。就外观而言,麦冬植株高度通常不超30厘米,叶子呈线形或条状披针形,边缘平滑无齿,色泽为深绿。麦冬的叶子细长像麦子而得名‘麦’,有的人还误认为是韭菜呢;草色碧青碧青的,它耐旱而且繁殖能力极强,进门那一片绿油油的是今年移栽的。而‘冬’字,则是因为它经冬不凋,是一种四季常绿的植物,能够在各种环境下生长。‌它具有较强的耐寒性,能够在零下10摄氏度的环境中安全越冬。”

他弯腰从草中拔出来一株30厘米高的落花后带着小黑果的花秆说:“这麦冬花早已凋落,痕迹还在。它的花期现于5月至8月,花秆往上生长,没有羁羁绊绊的横生枝节,花朵娇小玲珑,颜色多为淡紫或白色,散发出缕缕清香,聚拢成长穗状花序,引得蜜蜂、蝴蝶前来拜访。麦冬花开的过程挺有意思,又好比16岁的少女,起先一点也不起眼,低调、沉稳、内敛,全凭自身修为立足。它不像茄子花的涂脂抹粉、黄瓜花的热烈奔放、豇豆花的顾盼生辉……麦冬花自控能力强大,相信这块土地上,这片天空中,总有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花开了,麦冬的全部绿叶乐意地放低身姿,成全花枝的亭亭玉立,光彩照人。”

风趣幽默、满腹珠玑的李师傅像遇到了知友,娓娓而谈。他又补充道:“这种四季常绿的草,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的:冬季墨绿,春天碧绿,夏日浅绿,秋天浓绿。正因为四季常绿,所以常人很难感觉到它细致入微的变化。这种草翡翠般碧绿‌,成片草坪美得像幅画,它不仅‌绿意盎然,美不胜收,而且是药用植物。麦冬根较粗,中间或近末端具椭圆形或纺锤形小块根;采挖后的麦冬,历经晾晒、去须根等工序,变得柔韧且富有光泽,呈现出独有的淡褐黄色。因其块根是名贵的中草药,而成为农民种植的一种高效经济作物。具体有什么药效,在哪本书上记载,我一时想不起来,你可以查一下资料。”

李师傅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我当天就完成了。此草,在《本草分经》称麦冬,“甘、微苦、微寒。其功效润肺清心、泻热生津、化痰止呕、治嗽行水。”此书是古代中医药学著作。共四卷。清代医家姚澜(又名维摩和尚)撰,刊于1840年。之前,成书于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寇宗奭撰的《本草衍义》和成书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汪昂创作的古代中医药学著作《本草备要》,除了均记载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效之外,还记载了麦冬具有除烦安神的功效以及治疗心悸怔忡等症的功效,难怪有的地方还称麦冬草为“养神草”呢。

麦冬草,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诗意与画意。它不像那些名贵的花卉,需要精心的呵护与照料;也不像那些高大的树木,能够引人注目,成为风景的焦点。冬日里,当万物凋零,大地一片荒凉之时,麦冬草却依然顽强地生长着,用自己的绿意,为寒冷的冬天增添了一抹生机。驻足在这片麦冬前,感觉碧草如茵真美!

作者简介:贾敬德,大学本科,山东华宇工学院退休。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