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二三事
▢王小平
父亲离开我们已有十几个年头了,每当想起父亲,老人家的音容笑貌立刻浮现在眼前,历历往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父亲生于1923年,是我们县唯一一所高级小学的毕业生。1942年19岁的父亲参加了八路军,在部队当过文化教员,参加过无数次战斗。1944年因患有严重的胃病,因野战医院医疗资源有限,轻伤病员被安排回原籍疗养(因为我老家解放较早,群众基础好),半年后康复。地方领导留他在区公所担任文书工作,50年代初在县文教局工作。60年代初,为照顾我们兄弟四人,父亲向组织申请由行政级改为业务级,当了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和母亲(1950年参加工作,小学公办教师)调到同一个学校工作。
1983年父亲从普通小学教师岗位上退休,1990年前后,因为父亲是1942年参加革命的抗战老兵,改为离休,在养老金、生活、医疗等方面享受县级待遇。2005年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父亲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既关爱又严厉,对我们兄弟四人严格要求,使我们从小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在煤油灯灯罩上口点燃了一根火柴,父亲没有训斥我,而是循循善诱地对我说:“你为了好玩,燃了一根火柴(当时一盒火柴二分钱),虽然一根火柴价值不是很高,但是全国的小朋友都像你一样点燃一根火柴,那样会造成多么大的浪费?我们国家还很穷,各方面建设都需要钱,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无故浪费东西。”听了父亲的话,觉得自己做错了,从那以后严格克制自己,从小处入手,时时处处节约,不浪费任何东西。
1964年前后,父母省吃俭用买了一辆新“飞鸽”自行车。那时有自行车的家庭寥寥无几,父亲把自行车收拾得很漂亮,当时自行车横梁上都搭一个双面小搭(布兜,用来盛东西),市面上出售的当时也就两三元一个,父亲舍不得花这几块钱,用一个旧书包改装了一下,套在自行车梁上代替车搭。邻居们见了开玩笑说,王老师这是买起马配不起鞍子,父亲只是一笑了之。
还有一次,我们不小心把父亲刚使用不久的牙刷柄弄断了,那时买一支新的也就几毛钱,父亲舍不得扔掉,把它在火炉上烤了一下粘起来,又用了好长时间。
父亲在生活上省吃俭用,自己很少买新衣服,省下钱来给我们买。但是遇到困难家庭学生交不起学费,便经常为学生垫付,毫不吝啬。学生家长还钱时,家庭条件好的收下,个别家庭生活困难的坚决不收,下次还是照常垫付。
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对自己要求严,对别人要求宽。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父亲一生为我们留下的物质财富屈指可数,可他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一生受用无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