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王小平
母亲是济南市人,1930年出生在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她自幼接受传统教育,却命运多舛:1周岁时姥姥去世,6周岁时姥爷也病逝,此后由姑姑抚养长大。
幼年时的作者和母亲
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战火纷飞。彼时正读初中二年级的母亲为避难,随家人迁至济阳县(现济南市济阳区)二太平乡大太平村的姑姥姥家。济南解放后,因种种原因未能返城,母亲便在乡下定居。1950年,她成为济阳县的一名小学公办教师,是当时全县仅有的3名女教师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民文化水平普遍低,小学毕业已算“文化人”,初中生更是凤毛麟角。母亲因学历较高、普通话标准、板书工整,很快脱颖而出,数年后成长为教学骨干。她对教育怀有赤忱之心,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拼音发音、识字教学法,广受师生好评。教育部门常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她的课堂,她也因教学成绩斐然,连年获评“先进教师”“县教育先进工作者”。1955年,组织推荐母亲赴中国人民大学深造,但为照顾刚满周岁的我,她毅然放弃机会,此事成为她毕生遗憾。
母亲待学生如亲生子女,尤其对家境困难者倾注更多关怀。我上小学时,班里一位同学幼年丧母,父亲独自拉扯他长大,冬日里竟赤脚穿棉鞋。母亲见状,默默将家中袜子送给他。她上课时总带着几支削好的铅笔,既为应急,也为接济贫寒学子。学生们感念师恩,毕业后无论参军或工作,逢年过节必来家中探望。这份亦师亦母的情谊,至今仍被邻里传颂。
1964年,单位调薪名额有限,需综合资历与业绩择优晋升。母亲本在候选之列,却因一位痛失丈夫的同事哭诉求情,主动将机会让出。领导为此动容,而她直到5年后才得以调资。谈及此事,母亲只淡然一笑:“同事不易,该帮衬的。”
母亲虽是城市独生女,却无半分娇气。1953年与父亲成婚后,她相继养育我们兄弟4人。她性情温厚,待人赤诚,无论调至何地任教,皆与同事融洽相处。记忆中,母亲对己对家皆从严要求:衣着朴素却整洁,处事守信而周全。深夜我常见她伏案备课,劝她歇息时,她总答:“马上就好。”身为长子,我6岁便学帮厨烧火,兄弟4人亦自幼分担家务。母亲常说:“男孩更要知冷暖、懂担当。”在她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兄弟皆养成了勤勉、自律的品性。
母亲一生清贫,却以三尺讲台为田,播种希望;以慈爱之心为灯,照亮无数寒门学子前路。她离去多年,但那些深夜备课的背影、那些赠予学生的铅笔与袜子、那些谦让与坚守的瞬间,始终镌刻在我们心中。
我们深深地怀念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