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刘文利:我与德州窑红绿彩的不解之缘



我与德州窑红绿彩的不解之缘

——写在《德州窑红绿彩研究》正式出版之际

□刘文利

缘起

德州,一座因运河而生、依运河而兴的城市,历史厚重,人文荟萃。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文脉资源,昔日老德州的漕运码头,呈现出“舸舰迷津,千帆竞发;青雀黄龙,百舸争流”的繁华景象。南北文化于此交融,南北货物于此集散,“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称号名副其实。曾几何时,在德州大运河磅礴浩荡、纵横捭阖的历史背景与经济文化滋养下,德州窑红绿彩横空出世,光耀千载。

缘起不知所起,却一往情深。正如所言,我与德州窑红绿彩的缘分,似乎早已命中注定。我自幼在德州大运河畔出生、嬉戏、成长,在此娶妻生子,度过烟火人生、如歌岁月。不舍昼夜、生生不息的大运河,承载着我的幸福快乐,流淌着我的光影流年,诉说着我的爱与哀愁。儿时家中为数不多的搪瓷缸、陶瓷存钱罐、茶盘子,乃至夏日在大运河游泳“扎猛子”时捞起的碎瓷片,想来,皆是我与德州窑红绿彩结缘的开端,恍惚间,竟生恍如隔世之感。

上世纪90年代,德州城市化进程开启,房地产业迅猛发展。主城区许多建设工地在挖掘地基时,常出现大量金代三彩残瓷片,甚至还有各种完整的彩瓷人俑。可惜的是,由于未引起足够重视,缺乏有效保护措施,致使大量德州窑红绿彩老瓷器、老瓷片精品流失。2006年,德州方向机厂在考古发掘中,于4号探坑内,显露出一个中下部较为完整的瓷窑遗址。与此同时,大量宋金时期的陶瓷、红绿彩瓷片出土,被历史湮灭的国宝——金代釉上彩瓷器“德州窑红绿彩”重见天日,震惊业界。河北、山西、河南、广东等地的古玩爱好者趋之若鹜,纷至沓来,想方设法到德州购买收藏。更有甚者,将德州窑红绿彩瓷器列为其他地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作为一名德州人,我百感交集,深感痛惜,立志要将这个此前鲜为人知的“事业”学懂弄通,绝不能再让国家瑰宝德州窑红绿彩沉睡、湮没。

求索

十几年来,我和我的团队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研究德州窑红绿彩的历史背景,深挖其文化基因,创新其传统技艺。我们搜集收藏了大量德州窑红绿彩日用瓷器、瓷人俑、瓷碎片等,并对其彩料、画风、构图、运笔等进行了悉心研究与探索。我们奔赴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江西等地交流探讨,寻找红绿彩历史的痕迹以及民族色彩的基因。先后前往景德镇陶瓷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地,遍访名师,探索研究德州窑红绿彩釉上陶瓷彩绘技艺。

我并非专家学者,许多观点或许未必严谨,仅将多年来学习研究德州窑红绿彩的一些感悟和收获分享给大家。

随着德州制瓷业在运河沿线城市的地位日益凸显,依托丰腴深厚的运河文化与商业文明,城市制造业应运而生。德州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其地域特点决定了这里没有生产瓷器的瓷土矿。当时,便依靠大运河进行原材料的运输和半成品瓷的输送。金灭北宋后迁都燕京(今北京),金朝统治北方近120年,德州处于金朝版图之内,成为金朝南部区域进京的门户,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促进了北方经济尤其是运河两岸经济的发展。金朝将其大红大绿的少数民族风格特点带到中原地区,与北方的制瓷业相融合,使“红绿彩”瓷在宋金时期得到空前发展。

德州窑红绿彩区别于山西、河北等地具有瓷土资源的农耕文化特色的红绿彩瓷器,它是因运河而兴的商业文明城市制造业的创新性产品。当时的德州窑集众家之长而建,因烧造技术先进、工艺流程简捷、彩绘技艺精湛而闻名。其烧制的红绿彩瓷器色彩鲜明,视觉冲击感强,品类繁多,雅俗共赏,成为当时北中国陶瓷界一颗灿烂的明珠,被誉为“北国瓷史的彩虹”。

德州窑红绿彩的技艺为后期的古彩、斗彩、粉彩等奠定了基础。在经1300℃高温烧制的单色釉瓷器上,用毛笔蘸红、绿彩料进行纹饰描绘,兼施黄彩、黑彩二色,再入窑以800℃左右的低温烘烤而成,属于二次烧成。中国陶瓷考古奠基人陈万里先生曾言:“山东德州窑在白釉上面施以红绿二色早期的简单方法,都(对后世)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成就是宋代以前所没有的。”成书于元代末期的《静斋至正直记》记载:“红绿彩古来有之,金以来时为上物,多定烧、限烧为上用,非市侩所能得也。”宋金时期,红绿彩的装饰艺术已受官方重视,逐渐成为贡瓷。德州窑红绿彩瓷器作为金代釉上彩绘陶瓷,开创了中国彩瓷时代,是草原游牧民族融入农耕文明的见证,也是华夏民族大融合的结晶,更是大运河最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

希冀

2018年,德州红绿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2020年,成为德州窑红绿彩非遗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单位;2021年,建设了德州红绿彩陶瓷博物馆,并入选我市首批非遗工坊,培养了多名非遗传承人,传承队伍逐渐壮大。

目前,以刘鸿飞、刘宇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市级非遗传承人,成为担当重任、赓续传承的德州“匠人”的一部分。刘鸿飞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后师从非遗传承人与工艺美术大师,研习古彩与红绿彩传统技艺。2023年,其作品入选第三届山东当代陶瓷艺术大展。刘宇入选国家艺术基金“红绿彩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训项目”,跟随朱乐耕教授学习深造,并在2023年被评为市级优秀非遗传承人。他们都是90后的传承人,对德州窑红绿彩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着独特的理解与坚守。

我们认为,把握德州窑红绿彩大红大绿的色彩搭配特点,深耕其文化内涵,秉持其传达的创新精神,探索融合地域文化历史痕迹与民族特色,是德州窑红绿彩创新的重点。

打破传统德州窑红绿彩的彩绘风格和表现形式,结合古彩彩绘风格创作的德州窑红绿彩瓷作品,在传统技艺上融入古彩画法。除红彩勾线外,根据画面需要采用古彩朱明料勾线,运用古苦绿、草绿等古彩绿彩颜料,使画面更具层次感。

融入国画中工笔画的绘画技法创作德州窑红绿彩瓷作品,使其具有装饰性绘画的特点,强调将工笔画工整、精细的彩绘特点融入瓷器创作。

为使德州窑红绿彩瓷更具时代性,我们提出了德州窑红绿彩综合装饰理念,推出了与陶瓷雕塑技艺相结合的红绿彩综合装饰作品。在雕塑造型基础上施以红绿彩绘,主用红、绿二色,辅以黄、黑,区别于宋金时期红绿彩瓷俑的色块填涂方式。此系列作品更加精工细作,既不失雕塑本身的形象特点,又丰富了造型。

创烧的金釉德州窑红绿彩瓷作品,区别于传统的在透明釉和青白釉上进行彩绘。该系列作品创新性地在金色釉面瓷器上进行红、绿装饰描绘,凸显了民族特色,既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又承载历史厚重感。

特别受市场欢迎的“掐丝描金德州窑红绿彩”瓷作品,此系列作品对“掐丝珐琅”中的掐丝技艺进行了转化。在瓷胎表面进行纹饰雕刻,再填充金彩,达到掐丝效果后,运用红、绿彩料进行画面分染、填涂描绘,或用红彩、黑彩打底,增加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民族气息。

为德州窑红绿彩寻根十几年,越深入了解,越为它的魅力所折服,也越感到肩负的责任重大。龙年伊始,万象更新。德州学院刘耀辉教授历时两年,遍访南北,主笔撰写的《德州窑红绿彩考》正式出版,揭开了这一技艺的神秘面纱。至此,德州窑红绿彩正本溯源,有了根脉。它填补了古城德州宋、金、元时期的历史空白,也圆了我与德州窑红绿彩结缘的情愫和梦想。欣喜激动之余,更为关心、关注、关爱德州窑红绿彩的各级党委、政府点赞,为刘耀辉教授和为德州窑红绿彩提供加持和帮助的各界朋友喝彩,谢谢大家!

2021年,德州红绿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推出的首批“山东手造优选100”企业;2023年,德州窑红绿彩产品参加山东省双创成果展示。同时,德州红绿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也成功入选山东省文化产业“百企领航”企业。德州窑红绿彩博物馆被山东省文旅厅评为“最美艺术空间”,被山东省社科联评为示范先进单位。省市外事部门将我们的红绿彩产品赠送给各国元首和大使,并推荐为国礼,山东省外办专门致感谢信予以鼓励。

借主席诗云:“谁持彩练当空舞?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以抒胸臆。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我们将像那条奔腾不息、带来无数希望和梦想的大运河一样,孜孜以求,继续讴歌和礼赞前进中的新德州,继续谱写德州窑红绿彩的新篇章。

共众芳之所在,故信美而永驻。祝福伟大的时代!祝福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