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立新:读报有益







读报有益

王立新

鲁迅先生曾说:“古之秀才,自以为无所不晓,于是有‘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这自负的漫天大谎。”但是,现代新闻报刊的出现和普及,确实极大地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才让这种情况真正成为可能。

人们常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殊不知,正是90年前的一则报纸新闻改变了历史。那是在1935年9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历经艰苦的长征,到达甘肃岷县哈达铺后,为了寻找落脚点,多次制定开辟新根据地的计划,但都因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而未果。当毛泽东同志看到红军战士搜集到的几张《大公报》后,才知道在陕北还有一块几乎与中央苏区面积相当的革命根据地,因此明确了红军长征的目的地即陕北苏区,以此奠定了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基石。

我爱读报,最早源于刚上初中的时候。当年,父亲常把单位上大家看过的报纸,不定期地带回家一些,我放学后在学习之余,也会拿来看看。虽然对报纸上的国内外大事,多数懵懵懂懂,但还是了解到不少有益的知识,也逐渐养成了读报的习惯。上高中以后,在学校外的邮政所门前有个阅报栏,里面张贴有好几份报纸,是我每天大课间必去的地方。通过读报,我不仅了解了课堂上和书本里学不到的时事,拓展了知识面,还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作文水平。上大学以后,学校图书馆报刊种类非常多,给我提供了每天读报的更好条件,也感觉获益匪浅。多年以后,儿子上中学时学习比较紧张,为了让他多了解社会,我每天都买一份《齐鲁晚报》,供他课余阅读,偶尔翻阅他的作文时,明显感觉到是平时看报受到的启发。

在机关参加工作以后,读报学习实际上成为工作的一部分,可以充分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借鉴各地的经验做法,不断提升政治能力、业务水平和文化素养。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电脑尚未普及,互联网也没有兴起,因从事文字材料工作的需要,为了留存报纸上刊登的一些重要信息资料,待领导和同事阅读完毕后,我就把相关部分剪下来,仔细粘贴到一个大本子上,作为起草撰写有关材料的重要参考资料。

随着工作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从九十年代初开始,我也尝试着为报纸撰稿。第一篇被《德州日报》刊发的新闻稿件是1992年撰写的《我区从中小学优秀民办教师中选招公办教师工作开始》。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全国上下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高潮。但我意识到,推进改革开放,如果不从本地本单位实际出发,只是盲目跟风,很可能像当时风靡一时又迅即“失宠”的呼啦圈一样,我撰写的小评论《谨防“呼啦圈”效应》在《德州日报》刊发后,受到领导和同事的夸赞。不久,我又写了一篇“豆腐块”文章《学学南方人》,该文竟获评《德州日报》1992年度好新闻(全年仅32篇入选),确实让我惊喜不已。三十多年来,我陆续在有关报刊发表了一些有关工作、生活、社会等方面的各类文章,虽然数量不是太多,但都是自己亲身所见所忆所思所悟。

十几年来,互联网迅速普及,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自媒体兴起后,信息量大幅度增加,即时性更强,但碎片化、随意化也很突出。因此,我感觉各级党报党刊和专业报刊仍然是获取及时客观权威信息的主渠道,特别是各报刊在坚守纸质版特色的同时,已全部数字化,在电脑和手机上均可随时随地阅读,对认为重要的内容,还可以在收藏夹里收藏起来。几年前,受一位大学老师在同学群中转发新闻摘要的启发,我在充分浏览阅读各主流媒体的基础上,秉持可读性、真实性和正能量原则,用心精选10条简短特色新闻和1条人生感悟,于每天早上以“早间读报”的形式,分享至若干同学群和好友群,受到很多朋友欢迎,有的朋友还会转发到自己的社交群。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报对工作与生活亦大有裨益,我将继续保持每天读报的好习惯。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